实 验高中生物(必修)周华光目录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实验一观察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十一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实验十二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实验十三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实验十四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实验十五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十六 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十七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十八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十九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实验一 观察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P26)【实验原理】甲基绿使 DNA染上绿色,吡罗红使 RNA染上红色步骤器材与试剂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作用与原理①1制片胞置于载玻片上 0.9% 的NaCl溶液滴② 载玻片烘干① 0.9% 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② 维持细胞形态。
③ 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2水解8%HC中l 30℃保温 5分钟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 DNA与蛋白质分离3冲洗 用蒸馏水缓流冲洗 10分钟4染色5观察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显微镜下观察5分钟甲基绿使 DNA染上绿色、吡罗红使 RNA染上红色【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结果分析】真核生物的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 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实验指导丛书相关习题3、预习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实验反思】1、该实验效果不理想,估计与染色时间与浓度有关2、烘干操作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是难关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P18)【实验原理】 还原糖溶液中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苏丹 IV染液染成红色)小颗粒, 蛋白质溶液中加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实验过程与结果】1、还原糖的检测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非还原性糖: 淀粉、纤维素、蔗糖、糖元⑴ 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⑵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 0.1g/mL 的NaOH溶液,乙液: 0.05g/mL 的CuSO溶4现配现用液),⑶ 步骤:取样液 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 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 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2、脂肪的检测⑴ 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⑵ 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 2-3 滴切片上→ 2-3min 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 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 1-2 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⑴ 试剂:双缩脲试剂( A液: 0.1g/mL 的NaOH溶液, B液: 0.01g/mL 的CuSO溶4 液)⑵ 步骤:试管中加样液 2mL→加双缩脲试剂 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 B液4滴, 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 ( 紫色)【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实验指导丛书相关习题3、预习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实验反思】1、实验时间较长,部分学生不能完成。
2、脂肪观察,要求较高,部分学生不能得到理想切片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P7)【实验原理】学会使用显微镜实验过程】1、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收放⑴ 低倍镜使用:(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且标本应透明)⑵ 高倍镜使用:先使用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 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 ( 视野较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⑴ 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⑵ 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⑶ 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⑷ 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高倍镜(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⑸ 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 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⑹ 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 镜头短放大倍数小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⑺ 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① 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② 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实验指导丛书相关习题3、预习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实验反思】准确操作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实验四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P47)【实验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实验步骤】步骤操作方法目的与作用1取材① 新鲜的藓类的叶② 菠菜叶下表皮略带一些叶肉① 藓类叶为单层细胞② 下表皮容易撕取 , 要略带些叶肉2制片注意叶片不能太干了, 保持有水的状态以免影响细胞活性3观察叶绿体呈椭圆形, 可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长轴)转向光源,在强光下以最小面积(短轴)转向光源4取材漱口,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5染色将口腔细胞放在健那绿液滴上6观察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问题1、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观察线粒体?(植物线粒体相对较少,叶绿体颜色易掩盖线粒体被染成的蓝绿色2、如果观察发现染色不足,如何补色?)(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健那绿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实验指导丛书相关习题3、预习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实验反思】本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提醒学生同时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现象(以叶绿体做参照)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装置】用带有一个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左右两室,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使之成为一层薄膜,水槽左室加人钾离子浓度较低的溶液,右室加入钾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实验操作】⑴ 在左、右两室分别插入正、 负电极, 结果发现钾离子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原因是:⑵ 若此时在左室加入少量缬氨霉素 ( 多肽) ,结果发现钾离子可以由左室进入右室,原因是:⑶ 若此时再将电极取出,结果钾离子又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原因是:⑷ 上述实验证明:答案:⑴ 磷脂膜上没有载体,钾离子不能通过主动运输由左室进入右室⑵ 钾离子利用缬氨霉素载体,并由电极板提供能量,通过主动运输由左室进入右室⑶ 缺少能量,不能进行主动运输⑷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消耗能量,物质从低浓度到达高浓度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实验指导丛书相关习题3、预习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实验反思】本实验不适宜给学生操作,可以做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六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实验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实验步骤】⑴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 3号试管处在 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 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 100℃,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 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 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所以 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步骤项目1试管12mL试管22mL试管32mL2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分钟50℃100℃60℃⑵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1:过氧化氢( 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气,可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复燃来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放入带火星的木条试管内气泡产生量复燃不复燃不复燃7检验有气泡产生没有气泡产生没有气泡产生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3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1mL1mL1mL4滴入碘液2滴2滴2滴5观察结果变蓝变蓝不变蓝步项目试管1试管2试管31加入过氧化氢溶液2mL2mL2mL2加入蒸馏水1mL——3加入盐酸溶液—1mL—4加入 NaOH溶液——1mL5滴加肝脏研磨液2滴2滴2滴637℃水浴5min5min5min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 pH较低, 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 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 没有氧气产生而 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步骤项目试管1试管2试管31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mL2mL2加入蒸馏水1mL——3加入盐酸溶液—1mL—4加入NaOH溶液——1mL5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2滴2滴2滴660℃液水浴5min5min5min7加入斐林试剂2mL2mL2m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