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旅游资源分析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5577122 上传时间:2021-09-1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旅游资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昆明旅游资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昆明旅游资源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昆明旅游资源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昆明旅游资源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明旅游资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旅游资源分析PPT(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旅游业SWOT分析,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侯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为此前人有诗描写它的特点是:昆明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 昆明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已形

2、成了以世博会为中心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昆明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积15942平方公里,建成区98平方公里,直辖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和呈贡、晋宁、安宁、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禄劝八个县。人口3635212人,有汉、彝、回、白、苗、蒙古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126,城区人口1611969人。,昆明简介,一、自然条件优越 属于低纬度高原型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5.1度,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植被良好,到处花繁树茂 一个旅游大省的省会、一个旅游资源无比丰富的国际旅游城市 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

3、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 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顶桂冠。,优势(strength)分析,二、人文旅游内涵丰富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人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的精髓,创造了独有使的、特色鲜明的滇池文化,她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穿越昆明 佛缘悠远,星罗棋布于绿水青山间的佛寺古刹,有著名的圆通寺、华亭寺、太华寺等 聚集了全中国最密集的少数民族,演绎最丰富多彩的民族狂欢,三、交通优势 拥有国际一流的昆明机场、世界水准的昆明港,昆明到河口、到瑞丽的泛亚铁路已经

4、动工或即将开工,昆曼公路即将通车 计划建设地铁,我不再是堵城了噢,四、政策优势 是云南省省会所在地,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 面向东盟的第一城,直面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场,开辟经济狂欢时代 西部大开发需要投资开发的大热点 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战略思路,为昆明旅游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五、良好的城市形象春之城,花之都 1998年,昆明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昆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2000年,昆明在

5、全国首开城市形象宣传先河,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城市形象宣传广告;2005年,昆明被评为“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2006年,昆明被评为“中国青年最喜欢的旅游城市”;2007年昆明又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并荣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第12名,在西部地区仅次于成都,名列第二名。2008年被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国际旅游名城”荣誉,成为获此殊荣的全国首批12个国际旅游名城之一,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一、配套设施不完善 虽然昆明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捷,但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够通畅、服务质量较低,吃、住、行、游、娱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高星级酒

6、店较少,服务设施不够先进。,劣势(weakness)分析,我的目标啊,二、缺乏地方旅游特色 昆明的旅游发展这么多年了,但列入旅游线路上的基本上还是石林、世博园、云南民族村几个老产品,失去了神秘感的昆明失去了市场吸引力。 三、昆明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四、昆明没有震撼性的主题公园 绝大多数到昆明的旅游者是来观光的,观光就要有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令人震撼的景观和主题公园。但昆明这些年除了十年前的世博园和更早的云南民族村,就再没有新的主题公园和规模大气的景观。而随着沈阳的世界园艺博览园后来居上,昆明的世博园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和丽江等地的浓郁地道的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相比,云南民族村不足,而

7、和深圳的中华民俗村、锦绣中华相比,又缺一定水准。 五、缺乏规划与宣传,我追求震撼!,发展机遇(opportunity),一、中国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形成别具特色的大型专业市场和国际集贸市场。这样有三个好处。一是通过木材市场、玉器市场等的营建,形成成片成规模的万国商贸景观,推出东南亚自由贸易游;二是可以模仿唐朝邸店,将东南亚及南亚的客商集中住宿,前店后厂,形成风格鲜明的建筑特色和生活风俗,形成万国民俗景观;三是跟随这些客商来的民族舞蹈团可以在当地表演,形成万国艺术景观。形成东南亚大型购物旅游mall的概念。将国际经济资源为我所用,一样菜换几种吃法,实现一头牛身上剥几层皮。,二、东南亚国际会议

8、中心、东南亚国家首脑官邸,形成功能完整,交通完善,生活完美的国际会议城市,以东盟会议为招牌,吸引全国全世界会议来此举行。本身也可作为景点供人参观游览。墙外开花墙内香。 三、内部消费的升级。随着收人水平的提高,现有的消费业态将不能满足。需求旅游休闲度假需求日益旺盛 四、城市合作。昆明在国内重要合作伙伴是上海。其一,昆明和上海是轮流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两个城市;其二,昆明举办了99世博会,上海将在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其三,文革期间上海到云南的知青数量众多,形成了千丝万缕的情感维系。两个城市之间可以开展多方面的旅游合作。,五、推出的“二次创业”的战略任务 六、滇池的治理和文化产业的建设,一

9、、竞争对手多 云南香格里拉,丽江等地对游客吸引力更大,使昆明成为中转站 邻省四川,广西等旅游资源丰富 离发达地区较远,比竞争对手缺少此方面区位优势,挑战(threat),中国美景如此之多啊,二、来自资源保护的威胁 昆明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保护不足。昆明为春城,近来天气恶化,干旱等问题出现,同时资源环境不同程度遭受破坏。 三、在展现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特色上需要实现新突破 四、需要创新体制,发展对策,W劣势,S优势,O机遇,T挑战,利用机遇,应对挑战,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一、重塑春城形象 突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高原山水园林城市 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贸旅游城市 民族风情浓厚、文化质朴的边疆

10、城市 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 云南省省会中心城市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卫生城市 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二、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旅游投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是实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产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借力我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优化社会软环境,加快引进一批战略投资和合作伙伴,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重点引入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国际知名主题游乐集团等国际战略合作者,积极提升昆明旅游发展水平和档次;通过寻找战略合作者,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实现强强联合,加快引导我市优势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品牌化、网络化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市场

11、拓展和经营主体。通过探索建立“一站式”服务制度,对各类战略投资的重点项目实行全程代理制,使投资者不直接跟许多的政府部门打交道,将优化投资环境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在项目的引进和产品的打造上实现突破。,三、重视科学规划 旅游战略和规划是旅游开发建设的龙头和基础。昆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坚持高起点、大手笔,一流的规划,为景区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完善和提升主城功能,建设“独一无二、激动人心”的昆明新城,发展昆明城市休闲和节庆文化;建设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与快捷、方便、安全的交通体系有效结合,加强旅游城镇和景区旅游

12、通道的快速化、景观化建设。在出租车、公交车、主要购物商店和餐厅等窗口服务行业,推行双语服务。完善路牌、交通标志、公交站牌等公共设施标牌的中英双语,实现图文标识无障碍。加强中、高、低档饭店与娱乐场所的合理分布与市场分工,尽量照顾到各种旅游消费人群的需要。,五、科教兴国,加强旅游符合型人才的培育 现代社会,旅游涉及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与推广、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知识。在旅游业面向全球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既懂英语、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宣传促销、形象策划,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昆明市旅游企业要结合实际,联系高校和地方旅游部门,积极培养旅游人才,加强招才引智的力度,精心打造人才聚集平台,提高旅游企业员工自身素质与企业整体文化素质。 六、挖掘品牌旅游景点和经典旅游路线,七、加强宣传力度 八、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打造新昆明,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