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95575754 上传时间:2021-09-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张爱丽, 王翠玲(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是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为探讨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网络、信任、规范、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分层回归分析,以i78个样本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明: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有正向作用,知识共享在信任与知识创造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本研究结论为组织通过提高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提升知识创造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关键词:网络;信任;规范;知识创造;知识共享F 062 3 文献标志码:A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充满了不确

2、定性,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竞争者数量、竞争手段和竞争频率的不断增高都对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创造能促进组织组织知识的不断增值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成为了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提高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从而使组织形成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很多组织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知识创造最大化组织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组织利润的持续增长,知识创造是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的起点,也是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的基础。组织的知识创造日益受到组织和学者的重视,但相关研究对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很少有学者分

3、析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作用,也几乎没有学者考虑知识共享在信任与知识创造之间所起到的中介作用。为此,本研究建立了网络、信任和规范与知识共享、知识创造之间的理论模型,并以178个样本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1 文献综述1.1 网络、信任和规范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组织管理者都认同在形成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方面,物质资本相对而言不如社会资本重要,社会资本已被列为影响组织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极具价值的资本。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组织可利用的实际和潜在资源的综合,与其他资本不同的是,社会资本是被关系双方或多方共同拥有的,没有任何一个参与人能够有独立的所有权。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同

4、组织的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构念,但在社会资本的维度上并未达成一致。例如国内学者边燕杰认为社会资本的维度是组织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国外有学者通过网络资产、关系资产和参与资产3个维度来测验组织的结构资本,采用信任测验认知资本。本研究根据Nahapiet和Ghoshal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其中结构维指的是个体或组织之间的联结网络,关系维是指个体或组织之间通过互动所形成的信任关系,认知维是指被个体或组织之间共享的规范。网络、信任和规范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构成要素。1.2知识创造知识创造是组织开发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案的能力,是开发新知识替换旧知识的过程。对知识创造作出巨

5、大贡献的学者Nonaka通过提供知识如何在公司内部转移和创造的模型填补了宏观知识理论和微观知识理论的空白。他们的观点强调隐性和显性知识的转换。Nonaka提出了著名的SECI模型,是知识创造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并为多数学者所认可,在SECI模型中,组织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交互作用以及这两种知识在个体、群体、组织之间螺旋式前进的结果。知识创造的4种模式包括:社会化、外化、内化和综合化。1.3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它是指组织内部的员工之间或者组织内外部来自www.lW5U.com的个体或团体间通过各种渠道所进行的知识分享和交换。知识的可重复使用、边际效益递增和非

6、排斥性的特点引发了知识共享外部性的矛盾。但如果组织能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机制,则不仅仅能分享个人知识,还能分享学习机会及协助他人获得知识,并起到鼓励其他个体学习,降低学习障碍的作用。网络、信任、规范和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社会资本的网络、信任和规范是如何影响知识创造的,知识共享又在这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现有研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也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的支持。2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本研究假设,网络、信任和规范及知识共享对知识创造作用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2.1 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加大和完善组织内和组织间的知识交流,从而推动知识创造的产生。当组织成员

7、更加积极主动的和组织内部其他成员及外部组织成员进行沟通和联系,就有效的推动了知识共享,从而影响组织从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取各种资源的能力,推动组织知识创造的产生。利用知识共享可以充分享受知识的外部性特点,从而支持知识创造。通过组织成员之间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外部成员之间的交流,彼此思想、观点的碰撞可以产生新的观点,促进了知识创造。以前的组织更加重视知识保护,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都把知识共享,尤其是组织之间知识共享作为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为它可以给组织及组织成员带来更多的新视角及解决问题的多种技能。基于以上理由,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i知识共享对知识创造有正向的作用。2.2网络、信任和规范与知识创

8、造之间的关系网络包括网络联系、网络配置形式,以密度、连通性和层次等描述联结形式和专门组织。以组织与供应商、顾客和其他组织的关系为例,组织与供应商之间应立足长远,坚持利益共享、和衷共济的共赢原则。供应商产品及服务的定价越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越高、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越密切,就越有利于获取进行知识创造所需的资源,从而促进知识创造的产生一引。同时组织应积极建立同顾客之间的联系,理解顾客的需求,保持良好的内部与外部沟通是创新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创新对于知识创造则会产生正向的影响。知识创造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知识创造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组织内部,而且需要资源多样化,需要加强不同组织间的

9、横向联络。当前组织间的关系已经有竞争转为竞合,组织知识创造的绩效不能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资源,而是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互补性和优劣势互补性,从竞争对手及动态网络的组织中获取市场开发知识、技术研发知识和创新管理知识。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对组织的知识创造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组织与这类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组织获取外部资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信任被看作是组织情境的一个方面,并且往往成为组织成员及组织成员和组织外部个体合作的前导变量。信任能够降低合作方对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恐惧。当双方彼此信任,他们会更加愿意分享资源,而很少考虑利用合作方。因此,当信任存在时,一些交流与资源组合的行为将会产生。组织内部信

10、任的存在能够增强组织各部门的关系融合和相互的合作,从而促进组织知识创造的产生。对于个体的知识创造活动而言,与不存在任何信任相比,如果存在组织制度信任或存在与公司管理者的人际信任将会促进个体产生更多的知识创造。对于团队或小组的知识创造而言,与没有任何形式的信任相比,如果存在组织制度信任将会促进更多的知识创造。与存在简单的组织制度信任或者没有任何信任相比,如果存在人际关系信任包括知识为基础的信任,将会促进更多的知识创造。如果参与者之间能够进行更开放、更广泛、更深入地沟通,能够为知识创造的产生创造条件。规范是组织成员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与外部成员之间可通过通用语言、编码和叙述进行沟通的通用理解、解释和含

11、义的资源。组织的知识创造依赖于组织成员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与外部成员之间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这种规范并不类似于组织的规章制度,而是具有非正式的特征,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但就像非正式组织内部也没有成文的规范一样,社会资本的规范也是多以人际关系为载体,其发展以信任和道德约束为保障。当组织成员之间和组织成员和组织外部成员之间形成了这样的规范,就能够增加组织在组织内和组织间接受信息的数量与品质,增强网络成员间共同从事知识创造的意愿与行动,建立彼此的共识,并降低成员行为的不确定性。根据以上的内容,本研究提出网络、信任和结构对知识创造的作用假设如下:H2:网络对知识创造有正向作用;H3:信任对知识

12、创造有正向作用;H4:规范对知识创造有正向作用。2.3知识共享在信任与知识创造之间的中介作用当组织成员之间及组织成员与组织外部成员之间存在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程度越大,就越有助于彼此之间的信息的分享、建立彼此的共识并降低组织成员行为的不确定性,就越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知识共享,网络成员间彼此信任的情感关系将有益于彼此间的学习和知识共享。在相互信任、相互共享知识的组织氛围里,可以有效的减少知识的搭便车的行为,降低网络成员从事内隐性知识风险的疑虑,从而推动组织成员及组织成员与组织外部源之间的知识转移与交流,产生新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知识共享程度越高,组织知识创造能力就越强。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提出

13、如下假设:H2知识共享在信任与知识创造之间起中介作用。3 研究设计及研究结果3.1调研对象与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验证上述假设。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组织的CEO、CKO或知识管理项目的负责人。样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通过立意抽样法,选择与研究者具有良好社会关系的政府官员,通过他们的社会网络与组织高层获得联系。首先通过电话与组织的高层联络,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确认可以进行调查后,再通过网络填写问卷、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发出问卷678份,共收回问卷216份,扣除无效问卷38份,有效问卷178份,回收率31.9%,问卷有效率82%。其中,从组织的成立时间来看,成立l

14、3年的组织占6.2%,成立46年的组织占22.2%,成立时间在79年的组织占23.4%,成立时间在10年以上的组织48.1%;从组织规模来看,员工人数50200人的占26.2%,201500人的占18%,5012 000人的42%,2001人以上的占13.6%;从组织性质来看,62.2%的组织属于高科技行业,37.8%的组织属于非高科技组织。3.2变来自wwW.lw5U.coM量定义及衡量本文所使用的问卷项目全部来自于过去的文献,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过这些量表中的测量项目并认为这些量表及测量项目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同时通过咨询知识管理领域的专家、对组织界人士进行问卷的预调查,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

15、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应该能够符合构建效度的要求,同时本研究仍以验证性因素来验证本研究量表的建构效度,各项指标如GFI,CFI,RMR和RMSEA,卡方值都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此外,本研究各变量中各构念的区分效度也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也以Cronbach´s a值来检验各个变量的信度,各因素及各变量的Cronbach´s a值都在0.7以上。此外,通过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等指标进一步保证问卷的信度。问卷架构、纬度和主要文献来源,如表1所示。3.3 研究结果本文样本中的各变量的信度、收敛效度及区别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所以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

16、标应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在网络、信任、规范、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衡量模式上,以各因素的衡量题项得分的均值作为该因素的值。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1)知识共享对知识创造的作用研究。为了验证知识共享对知识创造的作用,本研究采用Spss13.0作为分析工具,首先构建2个模型,第一个模型仅包括因变量知识创造和控制变量(组织规模和组织性质),第二个模型增加进知识共享作为自变量。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当仅仅采用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时,R2仅为0.008,没有任何标准化系数是显著的,当增加进知识共享变量后,R2增加为0.210,增加幅度非常显著,且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之间的系数以显著度为0.01的水平下正向相关。假设H1得以验证。(2)网络、信任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