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95537740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回答问题:(8分)御街行 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4分)答: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答: 参考答案12(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2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整理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整理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甘肃省200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秋波媚陆 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高兴亭,在南郑(南郑

3、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2答案:(1)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

4、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5、(4分)参考答案12(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2分)。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甘肃省皋兰一中2009届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谒金门 李好古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1) 这首词的题目

6、为怀故居,上阕采用 手法,描写 这一主体形象,表现一种春仍归来,人无归处的情感。(2分) (2) 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5(5分)(1)(2分)拟人 燕子(2)(3分)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语 文 试 题12阅读下

7、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3分)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 析。(5分) 参 考 答 案12(8分) (1)(3分)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

8、之感。答出拟人手法1分,赏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 (2)(5分)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4分,每点2分)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13.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山居即事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

9、怎样的景与情? 答: 参考答案13(8分)(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整理悠然闲适的心情。天水市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2006级语 文 试 题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海 棠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4分)答: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答: 。 参考答案12、(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