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95530837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练习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第卷(选择题 )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2.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3.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

2、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4.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5.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3、6.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7.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

4、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9.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10. 有学者说:“

5、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11.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12. 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

6、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马端临评价的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C元朝的行省制度D唐宋的科举制度13.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4. 下图是中

7、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 D明北京15. 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16. 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

8、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17.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8.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1

9、9.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20.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21. 据史载:

10、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22.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3.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

11、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24.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

12、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25.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26.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27. 西都杂记称:

13、“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依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确的是A. 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 B. 西都城内商业活动已打破坊、市的界限C. 街衢是指当时北宋著名的商业街御街 D. 西都的商业活动已取消了时间限制28.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 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 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 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 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29.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