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5524529 上传时间:2021-09-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司绝密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1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

2、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

3、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

4、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

5、意识到。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学,因为它是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喜欢它。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2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

6、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谚语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

7、就会驱生途中云。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3这几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这本连环画版讲了中国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纣武丁求贤,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生动有趣的故事。读了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统一的朝代过了不久还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区不久也要被统一起来。例如,这就好比秦国统一了七国,过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汉相争,不久又被刘邦统一,建立了汉朝。我还在这本书里学习了不少知识,比如鸡鸣狗盗这个典故。秦昭王想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向秦昭王的宠妃求救,宠妃却说想要天下无双的白狐狸皮衣。孟尝君的一个门客,最善于装狗偷东西,便帮他偷来了白狐狸皮衣,献给宠妃,孟尝君得救了。可是,怎么才

8、能在鸡叫之前让城门打开得以逃走呢?有个门客会装鸡鸣,鸡鸣声响后,守城的士兵以为日出了,便开了城门,孟尝君于是成功逃走了。不过,我也发现这本中国通史里面有些错别字哦!这本书很好看,你们要去看哦!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4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

9、史的变革。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在书中,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

10、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伟大祖国!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5我记得有句谚语说“书中自有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而我假期的喜怒哀乐全都来自那本书中国通史。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加深了解,因为写的不同朝代的历史,讲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捷径,对中国历史的缺乏清晰认识,所以就有学者写下了中国通史。这本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现代诠释,让读者乘上捷径阅读之门。所以这

11、本书便叫中国通史.本书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统一离析与交融朝代变化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勾勒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的内容。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便不会知道:尧的简朴与仁慈舜的孝顺以及慷慨周幽王竟用性命来博得美人一笑,楚庄王的一鸣惊人,纸上谈兵的赵括,使用暴政的秦始皇虞姬的忠心吕后的狠毒,王昭君的正直。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带了很多感受: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好的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的认清未来。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6很多人

12、问,为什么要读历史?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是为了更好的预测未来。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斯莱德说,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说,不能以史为鉴,但是历史很有趣。而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是这样说的。第一,当信任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第二,所谓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第三,所谓对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之最高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却与古人。第四,当信每一国家必

13、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必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字宾四,出生于清光绪年间,一代通儒,具有“一代宗师”“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等称号,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穆先生曾执教于国内一流大学,包括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1950年于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即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学作品,出版近80余种,可谓是著作等身。在北大教授“中国通史”期间,他与胡适均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有“北胡南钱”之称,后来,将其教授的“中国通史”内容整理成书,名为国史大纲,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

14、各大学的历史教材。“中国通史”曾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新亚书院三度开讲,在北大教授四年,除本校学生外,许多外校学生慕名而来,课堂每每人满为患,可谓是盛况空前,西南联大亦是有过之无不及,钱先生上讲坛无路可走,需要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XX年年3月由钱先生的学生叶龙整理出版了中国通史,此书可视为国史大纲的课堂版,因为有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在前,又因是课堂内容的整理,故中国通史偏重简约,要言不烦,全书十万余字。中国通史按时间主线叙述,自神话传说起(皇帝蚩尤),一直到孙中山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均有讲述,内容涉及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全书共分为十篇,各篇或讲一个王朝(第七篇第八篇)或讲

15、几个王朝(第一篇第二篇),总之叶龙先生既能还原当时真实的上课场景,又能秉承要言不烦的原则记录课堂内容。书中对钱穆先生独到的历史解读均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例如钱穆先生认为王莽并非篡位而是禅让,原因有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必然方面,王莽是读书的贫苦子弟,并非伪君子;王莽的太太打扮简朴,可见王莽并无做王之意。偶然方面,如果王莽的姑姑早死,则王莽不能出头;太后傅氏如果晚死,则王莽也不能出头。所以,钱穆先生说,王莽并非处心积虑,亦非篡位,即使假装数十年,亦极伟大。钱穆先生除了对历史有新的解读之外,此外对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亦有评述。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钱穆先生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秦始皇对付匈奴筑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政策。第二,汉高祖刘邦以后,因为建国初期,国贫兵疲,故采用和亲政策。第三,汉武帝时期,采取挞伐政策,一直将匈奴追至西域,最后逃至罗马,西人称为“黄祸”。第四,唐朝时期则是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少数民族融为一家,甚至任用少数民族将领,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就是突厥人。第五,之后的王朝已无汉唐雄风,宋朝时有“靖康之耻”明朝也有“土木之变”,元和清就更不用说了。中国通史讲授于国难之秋,外患刺激,巨变的生活环境,使得钱穆先生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末,最终凝聚成充满了人的自觉精神以政治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