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95505777 上传时间:2021-09-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理念:科学并非一些概念、规律的堆砌,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应当懂得科学的原动力、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的教育应当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求知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了解实际,注重评价。二、教材分析: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

2、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含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三、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以及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细胞功能有关的知识。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半透膜的特点,分析渗透现象发生的原理;(2)辨别原生质层的组成,解释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的条件;(3)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

3、水的实验设计。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2)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 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浓度梯度的。2、难点:(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六、教学主要手段:电脑多媒体和传统媒体。七、教学方法: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一

4、、渗透现象二、细胞的失水与吸水1、动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2、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引言: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无论是从个体层次还是细胞层次来看,生命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要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细胞内外的物质含量有很大差别,这与细胞膜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回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我们今天就以水为例,探究物质的跨膜运输。教师活动1: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渗透装置,介绍装置的组成,其中重点强调半透膜的特点以及漏斗内外溶液种类的不同。展示渗透装置的模拟实验,并提出疑问: (1)漏斗管内的

5、液面为什么会升高?(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讨论问题,启发归纳得出:渗透现象的条件: 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渗透现象的特点:水分子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像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有什么办法解决?学生回答: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因为口腔细胞失去水分,即水分的输出。这时及时的喝水,可以缓解口渴。教师归纳:这些现象说明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导回忆红细胞的有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识图

6、分析讨论分析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透过细胞膜吗?2、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从以上现象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当将动物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时,它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或吸水。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讨论分析1.植物细胞内的吸水或者失水主要是指哪一部分的结构?2 .水分进出细胞所经的结构有哪些?3.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在最外层多了一层细胞壁,它对吸水和失水有影响吗?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外界条件一样吗

7、?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细胞壁的特点:全透性。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展示与生活实际密切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例如,牛顿从苹果掉下来的现象中提出地球引力的问题;阿基米德在洗澡的过程中提出有关浮力定律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从这现象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并举例说明。从中选一个有究价值的进行研究。1、提出问题:2、作出

8、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教师引导,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3、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设计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实验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有颜色的还是没有颜色的,细胞小的还是相对比较大的,为什么?教师补充:洋葱表皮细胞有紫色液泡,而且表皮容易撕取获得,我们可以考虑。试剂的选择:糖水、盐水、海水、酒精?实验用具的选择: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一个微观的过程,必须通过什么工具来观察?实验步骤:怎样用所选择的材料和试剂来证明你的假设预期实验结果并设计结果记

9、录表预测了实验结果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主要考虑实验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细胞大小蔗糖溶液清水案例参考:见教材4、进行实验: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交流、质疑、解释 做完实验后,我们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相吻合?是否支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我们要多思考,也不要急于认定假设不成立,要考虑会不会是因为实验操作的不正确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会不会有什么干扰因素呢?例如这个实验中,如果开始使用了0.8 g/mL的蔗糖溶液,很快就观察到了质壁分离,但后来加清水怎么也不能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能否断定

10、当外界浓度低的时候细胞不能吸水呢?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因为蔗糖浓度过高了,导致细胞失水过快而死亡。教师:所以无论实验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要认真分析。总结课堂练习课后活动课后继续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探究盐分是否会进入植物细胞,并且对其是否有毒害作用?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观察渗透装置的模拟实验,认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自主构建观察图形学生观察,并陈述各部分结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提出问题:例如: 细胞会失水吗?(渗出的水是细胞内的水还是间隙的水)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11、。设计实验方案,并小组比较、分析、讨论观看影像得出结论: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汇报交流通过复习旧知识和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启发思维,产生质疑,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 利用视频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感;设计“问题串”是为了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最终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探究案例的亲身设计、成果交流、师生点评、案例展示、自我修正、结果分析等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的具体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求实、质疑、探索的精神。 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思考领悟到选择合适实验材料、试剂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十、板书提纲一、渗透作用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的一般过程)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