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Word版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95505714 上传时间:2021-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

2、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易错现象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2、错误理解平均速度,随意使用。3、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1)速度公式(2)位移公式(3)速度与位移式(4)平均速度公式3、几个常用的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3、x=x2-x1=x3-x2=xn-xn-1=aT2(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35(2n1)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xxxxN149n2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 易错现象: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2、纸带的

4、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三、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速度位移公式: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3、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1)竖直上抛运动规律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公式:两个推论: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上升的最大高度(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5、如图122,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 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易错现象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五、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1、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

6、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

7、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3、弹力:(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2)条件:接触;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4)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4、摩擦力: 滑

8、动摩擦力: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六、力的合成和分解2、力的合成与分解: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若和在同一条直线上OF1F2F图151a.、同向:合力方向与、的方向一致b.、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

9、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互成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求F、的合力公式:(为F1、F2的夹角)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F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F合Fl+F2(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易错现象:1对

10、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3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九、牛顿运动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理解: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2、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

11、相同公式:理解: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3、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

12、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易错现象:(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