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5500509 上传时间:2021-09-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司绝密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晴川阁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下面是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欢迎借鉴参考。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一)晴川阁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

2、句意命名,有“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誉。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晴川阁坐落在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 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 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 成。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 建

3、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 武汉市着名的文物旅游景观。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 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 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 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2X

4、XX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XXX年)改大禹庙为 “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 修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 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 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 。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

5、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晴川阁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 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XXX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 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 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 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二)各位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是大家这次行程武汉段的导游,

6、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陪同各位一起游览。 各位如果有什么问题,请随便提出,我将尽我所知为各位解答。希望大家今天可以在武汉玩愉快并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因为大家初到武汉,对武汉这个城市一定充满了好奇,我先就武汉的情况,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武汉是湖北的省会,也是我省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华中重镇。从地图上向下看,武汉市的形状就像一只自西向东翩翩飞舞的彩蝶。长江和汉水在武汉纵横交汇了以后,把武汉分成了三部分,也就是历史上所俗称的“三镇顶立”的格局。“三镇分别是哪三镇,三镇名字具体是何种原因来得来”? “武汉”是长江之南的武昌与长江之北的汉阳汉口的联称。“武昌”原指今鄂州。三国时吴王

7、孙权迁都来此地,取“因武而昌”的意思,改鄂县为武昌。而今武昌则叫“夏口”(处夏水入长江口而得名)。由于这里地处冲要,成为军政驻节地。南朝刘宋设郢州,治所在夏口;唐代设武昌军节度使,治所在夏口;元代设武昌路,治所在由夏口改称的“江夏”;明代设武昌府,治所亦在江夏。这样,作为府城的江夏称“上武昌”,作为县城的今鄂州称“下武昌”,而“上武昌”名声更著,“武昌”之名渐为其专之。江北之城曾称“却月城”。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前,这里在汉水之北。遵循“水之北称阳”的传统,自随代起即称“汉阳”(汉水之阳)。汉水改道后原汉阳离析,汉水东北称“汉口”,取义“汉水入长江之口”。简而言之,这就是武汉三镇名字的由来。

8、武汉“地当天下之中”,若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北京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台北广州南宁成都西安太原均在圆周线左右。武汉恰置中国经济地图的中心。武汉又是中国内河航运枢纽。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在三楚腹地的龟蛇逼锁处,接纳其最大支流汉江。所谓“江汉西来于此会,朝宗东去不须分”。江汉交会奠定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自然基础。充沛而又广延的长江水系,使这里“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清初思想家熊伯龙称汉口为“九省通衢之地”。大清一统志说“汉镇适当五达之行”。汉口业谈则谓“七省要道”“九省通衢”。后人沿用“通衢”说而不辍,因为它反映了近古至近代交通地理的实情。当代交通走势物

9、资聚散情形发生变化,武汉也在新格局中再造其水陆空“通衢”地位。长江汉江穿行武汉。诗仙李白赞之日“江城”;东湖南湖月湖马沧湖等湖泊星罗棋布,人称“湖中城,城中湖”。淡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重要性只有空气可与比拟,连石油都不能并肩。而武汉是中国富水区集结点,水域率湖泊率居全国城市首位,人均淡水拥有量居世界各大城市前列,这为武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至于江河行地之雄阔,湖光山色之娟秀,更使楚风汉韵兼具壮丽与柔美,因而古今文豪吟咏此地的诗文,豪放与婉约辉映,激慨与幽怀并蓄。具有优越地理条件的武汉,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其进程如同长江奔腾,不舍昼夜。早在8000602XXX年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朝

10、,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352XXX年前,商朝在今黄陂区府河北岸筑城,揭开城史帷幕。经城堡时期到镇邑时期的发展,江夏(今武昌)汉阳自三国以降,既是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又是商贾往来士民聚居的通都大邑;汉口在明中叶崛起,清初即跻身全国“四大镇”“四大聚”之列。19世纪XX年代汉口开埠,清末张之洞治鄂,武汉进入近代都会时期,工商业发展规模真追上海。正由于近代文明的积淀蕴蓄,这里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民国初年,孙中山著建国方略,勾勒中国现代化建设蓝图,对武汉有“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内地开放之“顶水点”规划“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的殷殷期待。20世纪50

11、年代,这里是全国有数的工业建设基地之一,武钢等一批大型企业巍然屹立,使武汉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内陆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市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使武汉驶入现代化建设快车道,沌口汽车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崛起,水道铁路公路航空线纵横交织,展示了武汉作为华中主要发展极中国中部地区开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宏伟前景。武汉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优雅丰赡的楚文化是其深广根系。近代以来,文教科技又获长足进展,今日的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87家,专业技术人员45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4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34万以上。武汉东湖周边是中国有数的智力密集区之一,通讯生

12、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走在全国前列,人文社会科学实力雄厚,富有特色。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实施沿海沿江发展战略,武汉1992年成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其江海枢纽功能突现;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发展战略,武汉上衔横空出世之昆仑,下联明月生辉的碧海,其承东启西战略支点的地位日渐彰显。作为正在兴起的五大产业基地(钢材及新材料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华中科教中心华中金融商贸中心华中物流中心华中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华中信息中心),武汉充满空前的活力。而放眼未来,武汉因其区位优势明显淡不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腹地市场广阔科教实力雄厚,更被海

13、内外有识之士称作21世纪世界最有发展前途的超级城市之一。武汉,白云黄鹤的故乡,梅花迸放的江城,从幽远的历史走出,正迈向辉煌的未来!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三)晴川阁 现在名称:晴川阁;用途:名胜古迹(原),名胜古迹(现);地址:汉阳晴川街;设计: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施工:云梦县第四建筑公司;结构:石木;层数:2层(禹稷行宫1层);建成时间:1864年(1985年重建)。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功矶上,始建于明嘉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隔江对峙,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与禹稷

14、行宫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六七次,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禹稷行宫(禹王宫)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

15、,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5篇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模板(四)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

16、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 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