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95416620 上传时间:2021-09-07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文学常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

2、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属于对话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

3、(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历史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

4、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题目释义,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文意疏通,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

5、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 以:用。 运:运转,转动。,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 (状语后置句) ,非恶其声而然也。,所以:的原因。 今:表假设,如果。 乍:突然。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同“纳”,结交。 要:求取。 恶:厌恶。 然:这样。,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

6、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

7、体也。,端:萌芽,发端。之:主谓取独。 是:这。犹:就像,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而:表转折。 贼:名词作动词,伤害。,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然:通“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保:使安定。事:侍奉。,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8、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文意理解,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行 仁 政,2、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

9、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3、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主题,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10、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 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合作探究,1、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

11、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2、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何?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

12、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4)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

13、主义现代化建设。,(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观点一: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 观点二: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

14、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的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 、 、 。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 法。 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阅读理解填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例证,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