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上册,1.2.4致云雀,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 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致云雀,雪莱(英),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 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追求民主自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被学校开除;也因此得罪父亲,离家独居1812年,诗人又偕同新婚的妻子赴爱尔兰参加那儿人们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遭到英国统治阶级的忌恨1814年,诗人与妻子离婚,与玛丽小姐结合英国当局趁机对诗人大加诽谤中伤,诗人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
朗读指导,全诗共21节 从内容上看,它们又熔为一个整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 注意抓住诗歌的线索,分清层次结构,理解诗歌意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整体感知 致云雀全诗共21节,每节五行,四短一长格律严格按照三音步扬抑格(前四行)加六音步抑扬格进行,韵脚为ABABB格式另外,这首诗属于“颂”的一个变体根据M. H.Abrams的定义,“颂”是主题和形式严肃的长诗,风格正式,结构精巧,一般用以歌颂一个人、一件艺术品或一个抽象的概念诗人运用这样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主题,强化诗意 致云雀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因为自由而得的欢乐为了表现这种欢乐,诗人对自己的诗行进行了精巧的安排从形式上来看,诗人选择了三音步扬抑格加六音步抑扬格的格律,使得诗歌的前四行行进显得轻快,有利于情绪的逐步推高,最后一行增加音节,令诵读放缓,使得读者的情绪不至于泛滥全诗共21节,每一节是一个助推,因此除了最后一行增加的音节之外,还需要其它手段帮助控制诗中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变体的“颂”正如一个词语有其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一样,一个好的作家应该知道何时使用词语的何种意义颂”作为一种体裁,其意义范围中包含庄严与崇高,因此也显得稳重,深沉。
问题:第一节中云雀如何出现的?,明确:第一节,云雀来自于天堂或附近,倾泻而出的声音穿透天际而来云雀的声音作为一种听觉“图形”开始从天堂的背景中渐渐浮现出来,云雀的歌唱声虽然无形无边界,却因为具有丰盛的乐音、激情和神秘色彩而极具吸引力,符合“图形”的特征,然而此时,其图形地位尚不明显问题:第二节中云雀有何特点?,明确:第二节,云雀从大地一跃而起,向上高飞,像一团火云一样,在蓝天不停地边飞行边歌唱读者的解读过程呈现空间画面感,大地和深蓝色的天空作为背景,云雀这个体型略似麻雀的小鸟,快速从背景中向上移动云雀本身背部是花褐色和浅黄色,颜色并不鲜明,诗人将其描述成火云,那红色的、热烈的色彩与深蓝色天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其“图形”的焦点位置读者眼中的云雀已然不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所创造出的虚拟的艺术形象云雀娇小的体积、运动的状态、背景上方的位置、鲜艳的色彩,完全符合认知格式塔中对“图形”的描述至此,读者的注意力已被云雀的“形”牢牢抓住问题:第三六节中云雀形象有何有何变化?,明确:第三节,背景缩小为夕阳西下时所放出的“金色电闪的光明”和同样“明亮的云间”,云雀的“图形”地位仅仅依靠“浮游而又飞行” 的运动轨迹来凸显,在这个画面中,“背景”以绚丽的色彩愈发引人注目,而云雀的前景化地位有所下降。
第四节,背景转化为“淡紫色的黄昏”,云雀的“翱翔”逐渐与之“融合”,随着云雀越飞越高,渐渐消失在背景之中此时,读者循着诗人描绘的路线,视野中已经渐渐观察不到云雀 第五节,“背景”再一次转变为“清澈的晨曦”,在清澈星辰银色光辉下,云雀的“明光”缩小到若隐若现,只能依稀辨别 第六节,云雀的物理形态已经完全退出画面,只留下歌声作为“图形”与整个大地与天空构成的“背景”鸣唱,产生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问题:概括七节至结尾诗的内涵?,明确:从第7节到结尾,诗人又构建出一个“真与美”的虚拟空间,从形美、音美升华到精神美,并展开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对比,诗人借此展开了自己对一些重大命题,如“快乐、死亡的冥思”问题:概括七节到十一节诗歌意象的特征?,明确:第7节到第11节,雪莱运用了一连串隐喻和拟人来歌颂云雀,分别将其比作云间雨滴、诗人、名门少女、金色萤火虫、玫瑰花,同时塑造出相应的输入空间,读者在解读时产生关于上述意象的联想而读者基于对“甜蜜”、“香气”、“光”的体验,足以感知到云雀的如梦般清灵的美好问题:概括12节到14节诗歌艺术手法?,明确:第12节到第14节,诗人将云雀的歌唱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优美音乐进行对比,反衬云雀歌声的无与伦比。
春日落下的雨声,对爱情与美酒的赞颂,凯旋的歌声,婚礼的音乐,一切皆不足以与云雀相比拟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现实空间有着种种缺陷:花草不知感激,玫瑰花的香味过于浓郁,对爱情与美酒的称颂不够神圣,缺少希望,婚礼的合唱空洞夸张反之,云雀形成的虚拟空间弥补了上述意象的一切缺点,因而超越了世间所有的音乐神圣、甜美而充满希望自然界与人世间的音乐隐喻现实空间,而云雀的歌唱隐喻虚拟空间问题:概括15节到17节诗歌的内容及深刻蕴含?,明确:从第15节到第17节,诗人开始以层层递进的询问来深思云雀之歌如此美妙的原因第一问:是什么自然山川、是什么爱构成了快乐的源泉,可见诗人认为自然与爱是最美好的存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产生了交叉点第二问:是否因为对痛苦无感,苦闷的阴影不曾靠近在虚拟空间中,没有痛苦、悲伤,没有遗憾和毁灭,现实空间中一切苦都是不存在的在两问的基础上,诗人推测无论清醒沉睡,云雀对死亡定然有更深沉而真实的参悟现实空间里人们对死亡通常充满了恐惧,而虚拟空间中,死亡是真实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死亡又是一种永恒,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才会拥有晶莹清澈的灵魂这样的死亡观与他的另一首诗“On Death”是一脉相承的,即灵魂不死,死亡亦是一种重生。
问题:概括第18节和第19节诗歌的现实意义是如何体现的?,明确:第18节和第19节,诗人详细描述了现实空间中存在的种种痛苦:人们总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有贪婪的欲望;有憎恨、骄傲和恐惧;有泪水与哭泣然而诗人并没有否定现实空间,消极地逃避到虚拟空间去,他认为正是由于这些痛苦的存在,才能体会到云雀快乐的欣喜可见,诗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辩证存在的,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而诗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问题:概括第20节和第21节诗歌的隐喻意义?,明确:最后两节回应第8节对于“云雀是诗人”的隐喻,诗人希望自己以思想的明光唱出云雀般欢欣、饱含希望、超凡脱俗的歌曲,以换取整个世界的倾听,隐喻诗人希望通过诗歌起到教化世人、美化世界的愿望,这与雪莱的诗学观是不谋而合的,总结全诗,雪莱在诗中再三表示自己比不上云雀,不知怎能接近它的欢乐其实,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云雀的快乐没有受到痛苦和消沉的污染,它想天上的星星一样但是对于雪莱来说,振翅高飞的同时还有许多约束但是,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在致云雀中,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人教版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