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科学 八下 第一单元 声 质量评估卷

上传人:芝****量 文档编号:195122070 上传时间:2021-09-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科学 八下 第一单元 声 质量评估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华师大科学 八下 第一单元 声 质量评估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华师大科学 八下 第一单元 声 质量评估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华师大科学 八下 第一单元 声 质量评估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华师大科学 八下 第一单元 声 质量评估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科学 八下 第一单元 声 质量评估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科学 八下 第一单元 声 质量评估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章 质量评估卷时间:60分钟 分值 :10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空气、水、铜B.铜、空气、水C.水、铜、空气D.铜、水、空气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B.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3.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2、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108m/s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4.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刷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演奏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B.小提琴和双簧管演奏同一乐曲的音色是相同的C.所有的固、液、气体都可以成为声音的传播介质D.噪声既有不利的地方,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6.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

3、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比空气中慢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7.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人们可用声学仪器接收到的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每个人的音色不同D.马路旁多植树种草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8.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B.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

4、小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9.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10.如图所示,在一个水槽底部有一个透明密封玻璃罩,其中放有一个音乐闹钟。当闹钟开始闹铃时。往水槽内加水直到浸没玻璃罩,此时( ) A.看见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B.看见闹钟振动,听到音乐C.看不到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D.看不到闹钟振动,听到音乐11.下列属于噪声的是( ) A.上课时,老

5、师的讲课声B.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C.上课时,学校的大喇叭里传出的优美的歌声D.舞台上口技演员模仿的风雨声、枪炮声12.关于乐音和噪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优美的乐曲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B.舞台上演出的震撼人心的安塞锣鼓声对观众来说是乐音C.同一个声音对一些人是乐音,对另一些人可能是噪声D.所有的噪声响度一定很大1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

6、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14.噪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而声音的强弱是认定噪声的重要指标。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度的等级,零分贝是人们刚刚可以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强度,也叫听觉下限。根据所学知识,较理想的学习、生活环境,声音强度的等级应是( )。 A.50dB-70dBB.30dB-40dBC.90dB左右D.MOM左右15.医用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B超”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太小B.B超”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太大C.B超,发

7、出的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D.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16.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B.C.D.17.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一声B.最多2声C.3声D.4声18.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

8、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19.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20.下图中三张图片分别反映了飞机以三种不同速度在空中(不考虑空气的流动)水平飞行时,产生声波的情况。图中一系列圆表示声波的传播情况,A点表示飞机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aB.图

9、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bC.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能直接从图b中得出飞机飞行的速度D.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都能直接从各图中得出飞机的飞行速度二、填空题(共8题;共26分)2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_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_产生的。 22.每年中考期间,考点周边都要禁止鸣笛,这是为了防止_的产生;在考场上你所听到的翻动卷子的声音是由于纸的_产生的。23.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_,音调就越_。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_,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的_。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_ 赫之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

10、频率范围为_ 赫。把高于_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_赫的声音叫做次声。24.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喇叭放音时,小纸屑“翩翩起舞”,说明 。 (2)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绷紧棉线,能实现10 m间通话,这表明 。 (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声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5)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25.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

11、据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米秒-1)空气(0)331铜(15C)3750空气(15)340铝(15)5000水(15)1500钢(15)5200(1)写出一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关的规律。_ (2)气温为15C时,在长为850米的空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2.33秒。制造该金属管的材料可能是_。 26.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_产生的,导盲杖手柄上有很多花纹是为了_。 27.声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先将话筒接在示波器

12、的输入端,再将敲响的甲、乙两个音叉分别对着话筒发出声音,在示波器上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波形,通过对波形的分析,可知_音叉的音调高。 28.如图,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_(填“硬纸片”或“木梳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_有关。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20分)29.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