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95045380 上传时间:2021-09-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武汉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导,加速迈向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五个中心,迈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水务事业发展机遇难得、任重道远,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水务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洪涝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生态环境

2、持续改善,水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水务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为2035年形成幸福河湖现代水网打好基础。按照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市水务局早谋划、早动手,于2019年7月开始了规划重大课题研究,2019年10月全面启动了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思路报告编制工作,2020年8月结合防疫及防汛补短板的要求,确定了规划重大项目库,2021年2月形成了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报告(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充分对接省水利厅、省住建厅、省环保厅“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广泛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咨询会、专家论证会深入讨论,经多次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报告。一、规

3、划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把握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促节水、严管水”六大水务保障体系,做到“工程建设、行业管理、社会服务”三者并重,全面打造江湖安澜的安全水务,人水和谐的生态水务,以民为本的民生水务,水城相依的文化水务,依法治理

4、的法治水务,智能高效的智慧水务,为武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实的水务基础保障。(二)规划原则1、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把节水始终放在优先位置,牢固树立全社会节水观念,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节约用水方式的根本转变。2、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水问题,不断提升水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让水安全保障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3、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

5、念,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人水矛盾突出问题,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促进武汉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综合治理,突出全流域、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管控,围绕“四水共治”,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5、改革创新、两手发力深化水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强化政府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运用市场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改革攻坚,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民治水、共

6、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三)规划目标1、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江河安澜、供优排畅、河湖健康”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和“科学有序、运行规范、智慧高效”的综合管理体系,到2035年形成幸福河湖现代水网,为武汉市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水务支撑。2、“十四五”规划目标根据国家对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依托水系发育、湖泊密布、城水交融的特征,努力把水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到2025年全市防洪排涝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供水体系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城乡水体综合功能稳步提升,水务综合管

7、理能力逐步完善,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为武汉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提供有力保障。3、分解目标防洪水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洪能力,提升滨江水生态环境,强化监测预警预报手段,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水平,三级及以上堤防防洪标准达标率达到95%以上,形成江河安澜、可防可控的防洪保障体系。排涝水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排水防涝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大次、支管网新、改扩建力度,不断提高管网标准和能力,力争排水防涝能力达到2030年一遇水平,重点区域达到50年一遇,如青山、四新海绵示范区,基本消除顽固渍水点,形成排蓄畅通、调度灵活的城市防涝体系。治污水深入优化城乡污水系统布局,实现污水管网

8、建设全覆盖,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BOD5)显著提升;多举措开展河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至80%。形成水清岸绿、截污控源的水环境水生态体系。保供水围绕“城乡一体、一网分片、水源地优化、整体提质”对全市供水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形成源清流洁、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集中供水系统,自来水厂出厂水平均浊度中心城区不超过0.3 NTU,新城区不超过0.5NTU,形成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供水保障体系。促节水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用水总量和效率双控,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49.27亿m3,万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0m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用水全过程管理机制初

9、步形成,全社会节水意识进一步提高,形成总量控制、用水高效的节水体系。严管水全市水安全应急保障更为有力,依法治水体系更加完备,水务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水务管理机制更加顺畅,水文化地域特色更加鲜明,水务智慧化管理初步实现,形成智能高效、科学创新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四)规划总体布局“十四五”期间全市水务发展根据“两江交汇、三镇水系相对独立”的自然水域分布格局,围绕构建五大水务工程保障体系和智能高效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结合城乡发展布局和功能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5+1”总体布局。1、构建江河安澜、可防可控的防洪保障体系武汉防洪体系为长江中下游防洪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江堤、支流堤防和自然高地划分为

10、防洪保护(区)。“十四五”维持现有的防洪体系总体格局,实施江河防洪与环境综合整治、蓄滞洪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涵闸除险加固等措施,解决防洪体系的缺口和薄弱环节,完善汉口、武昌、汉阳3个防洪保护圈、8个防洪保护区和6个蓄滞洪区,构建协调配套、可防可控的防洪保障体系。2、构建排蓄畅通、调度灵活的城市防涝体系根据武汉三镇独立、各具特色的特点,按汇流与排涝方式进行梳理,完善全市35个排涝体系。按照全面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在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的基础上,配套骨干管网港渠,充分发挥区域湖港优势,科学划分涝水渗、滞、蓄、排比例,合理安排涝水出路,适当提高外排能力,优化水系调度,提升水系排涝标

11、准,构建标准适宜、调度灵活的城市防涝体系。3、构建水清岸绿、截污控源的水环境水生态体系以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以水功能区达标管理为重点抓手,按照“陆域严格控污、水陆生态减污、水域综合治污”的基本思路,强化水污染治理,大力提高废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河湖控污治污生态修复全过程联动,注重水环境保护治理的生态性、系统性、长效性,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逐步实现清水入江,构建水清岸绿、截污控源的水生态环境体系。4、构建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供水保障体系根据武汉市水资源情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空间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节水优先、总量控制、高效利用

12、、多源互补的思路,坚持固水源、扩水厂、改水网、多备用,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布局水厂和输配水管网,高标准、多措施保障城市应急备用供水,全面提升都市供水安全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城市供水体系。5、构建总量控制、用水高效的节水体系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调配,从工业、农业、生活等多方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工业技改、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鼓励中水回用,建设再生水回用污水厂等设施,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效率,构建总量控制、用水高效的节水体系。6、构建智能高效、科学创新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以水务工程体系为依托,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

13、急调度,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以长江保护法为准绳,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强化涉水规划约束,持续提高依法治水水平;加强江河湖库、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务工程监管,着力提升水务监管能力;以水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为抓手,破解制约水务发展的机制障碍和科学技术难题;以水文化宣传教育为前提,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和水文化产业培育;以完善五大业务应用场景为重点,加强基础监测设施优化和决策指挥平台构建,不断提升水务信息化水平,构建智能高效、科学创新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二、水务工程体系规划任务(一)构建江湖安澜、可防可控的防洪保障体系持续优化防洪格局,健全城市防洪体系。提高区域防洪能力,形成完备的防洪保

14、护区。推进长江、汉江防洪及滨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廊、多区、两带的构思,接断点、提亮点、补空点,重塑健康的长江生态系统、彰显丰富的武汉历史文化,还江与民、还绿与民、还岸线与民,推进长江大保护,将武汉打造为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加强蓄滞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推进杜家台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优化调整武湖、涨渡湖蓄滞洪区范围。按照生态防洪治理的理念,开展滠水河、倒水河、举水河、府澴河等4条连江支流及东河、沙河、鄢家河、金水河等4条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构建人水和谐环境。推进梅店水库、5座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推进全市水库标准化建设,基本构建功能定位适宜、产权

15、归属清晰、责任主体明确、工程安全生态、管理智慧高效的水库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水库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功能。实施4个湖泊防洪治理工程,进行湖堤加固,提升湖泊防洪能力。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区域监测预警,促进预报预警调度一体化。(二)构建排蓄畅通、调度灵活的城市防涝体系秉持生态化理念,强化江河、湖泊、湿地等蓄滞空间管控,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港渠综合治理、泵站改扩建等畅通涝水出路,构建功能系统健全的骨干排涝工程体系。加大主干管网的新、改、扩建及次、支排水管网建设力度,提高管网建设标准及完善排水通道,提高区域排水防涝能力。加强海绵设施建设和渍水点改造,通过源头管控措施,减少城市径流,缓解局部渍

16、涝。加快超标排放系统建设,重点实施汉口地区深层排水隧道建设;加强河湖水系连通,构建引排得当、水流通畅、蓄泄兼筹的河湖生态水网,持续完善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蔡甸东湖水系等水系调度方案,进一步发挥湖泊群蓄滞功能、实施湖泊群应急排涝调度、新增蓄滞空间。新城区加快建设江夏鲁湖泵站、竹林湖泵站,对新城区排涝水系(排水系统)配套设施进行提升完善。全市35个水系现有一级外排泵站能力为3781.88 m3/s。根据排水系统骨干排涝能力由现状1020年一遇提高到2030年一遇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改扩建罗家路一期、后湖二期、金银潭、鲁湖、石洋等泵站,全面提升排涝能力。进一步深入研究汉口深隧系统工程、大东湖污水深隧双通道及延伸支隧工程等重点区域深层排水隧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实现重点区域有效应对50100年一遇降雨打下基础。(三)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