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95033420 上传时间:2021-09-0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主题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2)加强思

2、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1(2017高考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3、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A,2(2016高考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4、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 答案:B,3(高考经典题)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5、,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答案:B,1(2018河南郑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

6、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解析:材料“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说明内阁对君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选D项;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故B项错误;近代内阁是指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组成部分,明清是封建专制制度,故C

7、项错误。 答案:D,2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贮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解析:据题干中“能治国,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并非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张居正虽能治国,但因其专权导致“非议四起”,故选D项。 答案:D,3(2018四川乐山模拟)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

8、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解析:材料“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体现了通过科举选拔官吏,说明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重视的是科举选拔官吏,而不是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科举制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故B项错误,“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C,4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

9、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 A督抚权力较大,弱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循其俗,施其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解析:据题干可知,清代在内地和边疆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其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表明采取因俗而制的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项;督抚权力虽大,但督抚分工不同,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强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故A项错误;清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力结构不清晰,故B项错误;近代地方是省、县、乡三级行政体制,与清代有很大差别,故D项错误。 答案:C,一、明清时期经济

10、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1)经济新现象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主题二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2)原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封建政治中

11、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二、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制约因素 (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

12、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1(2018高考全国卷)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

13、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8高考海南卷)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

14、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 答案:D,3(高考经典题)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其发展并没有因定都北京而

15、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4(高考经典题)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题干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说明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选A项;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16、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A,5(高考经典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2018湖北八校高三联考)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经济作物的扩大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解析:价格上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资短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