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高中历史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二 第2讲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95033201 上传时间:2021-09-03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版高中历史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二 第2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4版高中历史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二 第2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14版高中历史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二 第2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14版高中历史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二 第2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14版高中历史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二 第2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版高中历史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二 第2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版高中历史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二 第2讲(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的指导方针。 (2)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 决策。 (3)做出实行_的决策。 2.意义 (1)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_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_的经济体制阻碍农业发展。 (2)过程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等省推行联产到组,试行_。 1980年9月后,“

2、包产到户”“_”的责任制迅速 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_,从根本上改变了 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高度集中,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生产积极性,2.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_。 (3)原则:_、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内容: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_和厂长 (经理)负责制。,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承包经营责任制,问题1: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提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

3、面,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问题2: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这句话对吗? 提示: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农民,产品的分配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只是扩大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 设立: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 来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意义:成为中国_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 田”。,对外开放,(2)

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设立: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_等14个沿海港口 城市。 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_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 国进一步_的重要标志。,天津,闽东南地区,对外开放,2.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_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 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特区,问题1: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提示: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

5、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问题2:为什么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提示:因为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是著名的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的交往。,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历史性的跨越 (1)背景 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_。 国内:中国的_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苏联解体,改革开放,(2)标志 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 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 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 _。 (3)意义

6、:以邓小平_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 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 出_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初步建立: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 格局;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非公有制经济,问题1:为什么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标志? 提示:(1)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从而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7、济体制。此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问题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问题3: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仅仅是社会属性不同,其运行机制是一样的。这句话对吗? 提示: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不一样的,两者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8、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推动了农业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模式。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推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题1 改革开放 材料一“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

9、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探究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何从农村起步? 提示:(1)基本国情: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 (2)农业困境:长期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3)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长期落后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材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探究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如何? 提示:(1)生

10、产资料所有制:土地公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 (2)经营管理方式: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分户经营。 (3)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自负盈亏。 (4)发展结果: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材料三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探究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1)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

11、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一、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0年土地改革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承包使用;后者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 3.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二、旧中国对外开放与当今对外开

12、放的重要区别 1.背景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是被迫开放,今天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进行的开放。 2.内容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今天的开放是中国按照平等互利原则与各国进行的合作与交流。,3.影响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今天的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4.性质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为了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备选要点】全面分析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

13、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3.本质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内容 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5.意义 经过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主题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材料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

14、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探究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言书。 提示: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言书。,材料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15、部分。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资本金24 756.22万亿元;个体工商户2 850.53万户,资本金3 782.35万亿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探究2: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什么特点? 提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与过程 1.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16、来,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4)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6)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三个转变 1.经济体制上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