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5讲-《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

上传人:lsj5****2131 文档编号:194890503 上传时间:2021-09-0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5讲-《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5讲-《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5讲-《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5讲-《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5讲-《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5讲-《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5讲-《三峡》《与朱元思书》-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20 暑假新初二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八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年月日时间A / B / C / D / E / F 段 主题三峡与朱元思书复习+同类文章拓展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了解富春江沿岸的自然景观,感受其自然美。 3、把握文章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4、把握同类文章的阅读角度和思路。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 习作:学写传记+演讲稿 二、预习作业: 2 / 20 一、三峡复习巩固 【知识梳理】 地理常识 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 节

2、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 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位于 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除了著名的 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3 / 20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 注 江水注,是山水文言文。全篇只用一百五十五个字, 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写三峡不同季节的 壮丽景色, 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 北魏宣武帝时期,作者来到三峡地区,被三峡壮丽的 山水美景所吸引,那儿的山高大雄伟,水湍急迅猛。然 而当作者听到凄惨的猿鸣,心情也

3、变得寂寞凄凉起来,又 得知三峡地区关税沉重,渔民的生活十分悲惨、艰险和痛 苦,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篇。 水经注是公元6 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水经的注释,全书三十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 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 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 深远影响。 郦道元(466 或 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 (今河北省涿县)人。 散文家、地理学家。 基础字词 整体感知 4 / 20 研读原文 问题探究 1、引用渔歌的作用。 答

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 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 2、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答: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夏天江水 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 的狭窄之势而写。 3、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答: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 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

5、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 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 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体会文章的情感: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的心一起跳动。请同学们 说说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答: 良多趣味 一句的意思 实在心中有无穷的趣味啊 ,作者面对春冬之时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 不住内心的欣赏、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 6、欣赏文章独特的

6、写景方法。 示例: (1) 三峡真妙,妙在结构精巧,你看:全文按总安排内容,先述三峡总体概貌,后分季节绘三峡风光,层 次清晰。 (2) 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这是仰视。 (3) 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 山的“高”和“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4) 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5) 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你想:“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素

7、湍绿潭,回清倒影”这 是清幽;“高猿长啸”,“哀转久绝”这是凄婉。 (6) 三峡真妙,妙在节奏鲜明,你听:整句与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5 / 20 文言归纳 一、通假字 1、略无 阙处(“阙”通“缺”,空缺) 2、哀 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二、一词多义 1、 绝:沿溯阻绝(断)哀转久绝(消失)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 2、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 清:回清倒影(清波)清荣峻茂(水清澈) 4、 其:其间千二百里(这)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 5、 以不以疾也(如)以丛草为林(把) 三、古今异义 1. 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今义:常用

8、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 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四、词类活用 1、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 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 空谷 传响(空谷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4、回 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 清波) 5、晴初 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 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五、特殊句式 1、互文句 重岩叠嶂(即“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 2、省略句 飞漱其间(即“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 有时朝发白帝(

9、即“有时朝发(于)白帝”,省略介词“于”) 写作特征 手法示例 1、写景状物抓住特点作者在描写各个季节的三峡景色时就是抓住季节具有代表 性的景物来写的。 2、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 侧面描写: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动静结合手法“素湍绿潭”,湍潭一静一动。 6 / 20 4、语言凝练“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妙语传神。 5、情景交融“良多趣味”,直抒胸臆。体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总结:作者在写景状物中寄托了自己目睹三峡四季不同景色的感情,有激动,有恬静,也有凄清, 景中含情。 巩固练习 1.三峡选自 _,作者是 _ (朝

10、代 )的 _,字_。三峡是指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两省 之间的 _、_、和 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自 三峡七百里中 _ 略无阙 处_ 重岩叠嶂 _ 不见曦 月 _ 夏水襄陵 _ 虽 乘奔御风 _ 林寒涧肃 _ 属 引凄异 _ 空谷传响 _ 3.从第 4 句话中 (至于夏水襄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找出两对反义词。 _ 和_ _ 和 _ 4.课文虽仅155 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请你模仿“ 山川草木 ” 、“ 渔歌民谣 ” ,用几个四字词语概 括一下,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事物? 山川草木、 _、_、_、_ 、_、渔歌民谣。 7课文中最能表现三峡林涧萧瑟之秋景象的形容词有 _ 、

11、 _ 、 _ 、 _ 。 8简述 “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_ 9读过课文,你联想到了李白的哪一首诗? _ 参考答案: 1水经注 ) 北魏郦道元善长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 于在通“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大阳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 陵即使寂静连续回声 3. “沿”和“溯”“朝”和“暮” 4. 峡谷深涧,悬泉瀑布,急流绿潭,高猿怪石,古柏寒林。 5. 寒、肃、凄、哀 6点明了地点和范围。 7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与朱元思书复习巩固 【知识梳理】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

12、大地。“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你能回忆起哪些 描写山河的诗作呢? 7 / 20 作家卡片 、 重要释义 文言归纳 一、通假字 1. 转 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例:蝉则千 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吴均( 469 年 520 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 监六年( 506 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 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 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

13、。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 书即去世。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 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释义: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 表约数, 相当于“光景”“左右” 。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 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 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缥碧:青白色; 急湍:急流的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 高峻的 ) 形势,争着向上。这

14、一句说的 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 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 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

15、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 条交映,有时见日。 8 / 20 2. 反 通“返”,返回。例: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古今异义 1. 好 古义:美丽的。例: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今义:与“坏”相对。 2. 鸢 古义:至。例:鸢飞戾天。 今义:罪过,乖张。 3. 经纶 古义:筹划。例:经纶 世务者。 今义:政治才能。 三、词类或用 1. 东西 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方位词作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2. 轩邈 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形容词作名词。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3. 高 例:争高直指

16、。 形容词作动词。比高。 4. 奔 例:猛浪若 奔。动词词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5.上 例:横柯 上蔽,在昼犹昏。名词作状语。向上。 6. 息 例:望峰 息心 。使动用法。使平息。 四、一词多义 1. 绝 形容词,独一无二。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动词,停,断。例:猿则百叫无 绝。 2. 上 动词,向上。例:负势竞 上 。 名词作状语,在上面。例:横柯 上蔽。 整体感知 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写景 : 风烟俱净 , 天山一色。 叙事: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9 / 20 抒情: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水色 水皆缥碧正面描写 清澈水深 千丈见底夸张静(详) 水中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 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动(略) 第三段奇山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视觉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息心忘反蔑视功名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泠泠的泉声 听觉嘤嘤成韵的鸟声 千转不绝的蝉声劝友归隐 百叫无绝的猿声 总: 具体描述(分) 水 山 清 急 山高 树多 景美 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触景生情 问题探究 1、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