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滥竽充数

上传人:u**** 文档编号:194756314 上传时间:2021-08-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古文——滥竽充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古文——滥竽充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古文——滥竽充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古文——滥竽充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古文——滥竽充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古文——滥竽充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古文滥竽充数 篇一:小古文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成语信息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管乐器;充数:凑数。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已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出 处】韩非子内储说左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感情色彩】贬义词 【示例】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 名不副实(注释: 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反义词】 货真价实(

2、注释: 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实在在的。 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 作者 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

3、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成语典故 原文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 齐宣王命令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用几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湣王(本名田地或田遂)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南郭处士于是就逃跑了。注释 (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

4、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 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命令。 (4) 南郭:人名 (5)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6) 请:请求。 (7)说:通“悦”,喜悦。 (8)廪食(ln shi)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用(把、拿、将) (9)以:用,拿。 (10)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11)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2)逃:逃跑。 (13)立

5、:继承王位。 (14)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现在的笙。 (15)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

6、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

7、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2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经住一切考验。 成语启示 人物点评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

8、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

9、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齐湣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的听或欣赏,这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

10、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篇二:

11、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滥竽充数资料文言文(精品) 滥竽充数资料 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

12、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篇三:小古文黄耳传书 黄耳传书 出处 黄耳传书 ( hung r chun sh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补充:宋代尤袤全唐话僧灵澈:“青蝇为吊客,黄犬寄家书。”苏轼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诗:“寄食方将依白足,附书未免烦黄耳。”元代王实普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闻黄犬音,难得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黄耳传书在后代也多次出现 原文: 陆机

13、少时颇好猎。在吴,有家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洛,常将自随。此犬黠慧,能解人语。又尝借人三百里外,犬识路自还,一日至家。 机羁官京师,久无家问,因戏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遂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项。犬出驿路,疾走向吴。饥则入草噬肉取饱。每经大水,辄依渡者,弥耳掉尾向之。其人怜爱,因呼上船。载近岸,犬即腾上以速去,先到机家口,衔洞作声示之。机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五旬,而犬往还载半月。 后犬死,殡之,遣送还,葬机村南,去机家二百步,聚土为坟,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据祖冲之述异记) 典出 南朝梁任

14、昉述异记:“陆机少时,颇好游猎,在吴豪盛,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路,常将自随。机羁京师,久无家问,因戏语犬曰:我家绝无音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 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颈。犬经驿路,疾走向吴。径至机家,口衔筒作声示之,机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程五旬,而犬往还才半月。 译文 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陆机在京城当官,一直没通家信,怀疑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这只狗看起来很高兴,竟摇摆着尾巴,陆机于是,就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狗的脖子上,狗经过驿

15、道,日夜不息地赶路。家人见了书信,给陆机回了信,狗立即上路翻山越岭,前往京城。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多一点。后来,狗死了,陆机把它葬在墓中,并取名为“黄耳冢”。 注解 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 官:做官。 名:命名。 驰:奔。旬:十天。 反书:回信。 畜:养。 京师:京城。 疑:怀疑。 不测:不可揣度的,意料不到的。携:携带。 即:马上,立刻。 冢:坟墓。 久:时间长。 取:取得。 名:叫 驿路:驿道。 文言知识 旬。10天为“旬”,或称“一旬”。上文说“二旬”即20天,“五旬”即50天。所谓“上旬”、“中旬”、“下旬”,是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阶段:前十天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后十天为“下旬”。十岁也称“一旬”,“六旬老人”、“七旬老人”等说法,意为60岁的老人、70岁的老人。 文化常识 驿路。驿路又称驿道。它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犹如现代的公路当然路面比现在的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