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

上传人:n****天 文档编号:194709484 上传时间:2021-08-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

2、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火把节之歌原文阅读这是一个火的民族,它的历史就是一条火的长河。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实际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节。在凉山彝族群众心目中,火是圣物,它能够净化一切。年节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将一块石头烧过,经淬水冒出蒸汽,再将祭品在上面绕三圈以除掉一切污浊。他们视火为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与跨越。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在家要挂在屋壁上方,用后只能用手压灭而不许用唾沫淹灭。火是中心,哪里有了火,哪里便会围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们的轴心。人类最初一代的文明,是被火焰照亮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火的崇拜、火的禁忌的习俗。然而,像我国

3、彝族那样,把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形式固定下来,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却是不多见的。关于火把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十分严重,庄稼长得瘦弱不堪。可是,天神仍然派出差役,下界催租逼债。人们苦苦求饶,还是颗粒不留,统统被收走。这激怒了英雄惹地豪星,决心把这个恶差除掉。结果在六月二十四这天,在比赛摔跤时,把他摔死了。正当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天神放出天虫,遮天蔽日的天虫转眼之间便把一片片庄稼吞噬净尽。豪星看了心痛如焚,情急生智,动员男女老幼采来蒿杆扎成火把,漫山遍野燃烧起来,经过九天九夜的激战,终于消灭了天虫,保住了即将收获的庄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也为了祈祷丰

4、收,年年都点燃火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火把节。我们来到凉山时,恰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吃过早饭,大家就乘车来到普格县五道箐乡拖木沟的一处非常开阔的草坪,四周天然隆起,形似看台,上上下下已经坐满了人,据说达三万多。彝家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意思是,过年讲究吃好喝好,而火把节讲究的是穿戴打扮,好玩耐看。放眼望去,尽是姑娘们的七彩裙、花头帕、绣花坎肩和小伙子们的白披毡、蓝披毡、花腰带,好像一个硕大无朋的五彩花环罩在青苍的碧野上。最先出场表演的是彝家女儿,她们打着黄油伞,相互牵着三角彩巾,围成一个又一个圆圈,唱起了优美动人的“朵乐荷”。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

5、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最能充分展示这种美的姿彩的,是已有千年历史的选美活动。选美,既看姑娘们的身材容貌、穿着打扮,又要看她们的仪态丰采,还要看平时的道德品行,包括对待父母长辈的表现。评委们都是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一整天在过节人群中寻觅、拣选,反复比较、协商,评判意见颇具权威性,没有人会怀疑、指责。每次火把节每个场地只选三名,一旦评出,便成为姑娘们心仪的目标,小伙子心中的偶像。哪家出了美女,哪家的瓦板房四周,晚间便口弦声不断,清晨背水路上的脚印最多。过去我总以为,处于比较封闭状态下的民族,未必会追求强度的刺激、激烈的变换和一定程度的紧张。可是,来到凉山之后

6、,却发现这里的精神生活,更适应那种紧张、热烈的现代生活方式。这从场上观众对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兴致勃勃、全神贯注,便可以看得出来。它说明广大彝族地区较之追求宁静、安适,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汉族地区,更具活力,更为开放,“生命之光”发射得更充分。这也许由于彝族地区长久以来,生产、生活的流动性大,获取生活资料艰难,自然条件恶劣等情况,促成了其生命力旺盛,神经系统一直保持较高的激活与兴奋水平。天色暗了下来,人们在街前广场上,点燃起干蒿扎成的火把,排成长长的队伍,高声唱着火把节祝歌,走向田野,走向山岗。于是,漫山遍野都响起了:“朵乐荷,朵乐荷,烧死猪羊牛马瘟,烧死吃庄稼的害虫,烧那

7、穿不暖的鬼,烧那吃不饱的魔。朵乐荷,朵乐荷!”由于火把节适值盛夏,田里秧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也正是各种危害庄稼的昆虫繁殖的高峰期。当火把在四野燃起,那些害虫便迅速攒聚趋光,一齐葬身火海。所以火把确有除害保苗的实效。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城市里也同时施放礼花,把光明送到天上,让暗淡的长天也大放异彩。古人有诗云:“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可说是真实而确切的写照。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与此相应合,人们的情绪也在燃烧,激扬、纵放,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之中。面对着星河火海,我也

8、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高声朗诵起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火把节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从更广泛的集体心理来说,人们都愿意借助这个节日,营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欢乐氛围,使身心放松、亢奋,一反平日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而同时又不被他人认为是出格离谱、荡检逾闲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火把节之歌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俗风情中的一篇新课文,是王充闾去四川彝族自治州观光火把节活动之后所写的一篇散文

9、。这篇文章从彝族特有的风习和传说中发掘彝族人民对火特有的感情,进而揭示出火在其民族发展和现实需要之中与人们形成的亲密关系。本文妙语连珠,使用大量修辞手法和现代、古代诗文描绘出火把节的盛况,尤其在持火把游行这一片段中作者点出了火把节活动的现代精神。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这样教授:一、激趣导入我在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对哪个民族有所了解?”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而引出本课的“主角”彝族。接下来我使用PPT展示彝族的简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期间,彝族派代表进

10、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丝”,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以上这段文字十分巧妙地揭示了“彝族”的“彝”的来历,从造字法这一方面进行引导,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即: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

11、学效率。二、初读课文,识民俗之美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火”在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经讨论得出:1、火是圣物,净化一切。2、火是神物,神之所在。3、火是中心,凝聚人心4、火能照亮文明、除害保苗。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彝族人民对火怀有一种虔诚、敬畏的感情。再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一段重点写明了“为什么要举行火把节?”学生纷纷找出是第五自然段,是因为一个传说,所谓传说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古诗,于是我要求一个学生使用讲故事的口吻进行朗读,其他同学进行概括火把节形成的由来:纪念英雄,祈祷丰收。这一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

12、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三、再读课文,品文字之美我和学生们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王充闾先生来到彝族自治州,领略他们的火把节风光。同学们看到彝族人们在火把节中举行了哪些传统习俗?”学生阅读后可快速找出:歌舞表演、选美活动、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持火把游行。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习俗片段进行朗读,第一个学生找的是歌舞表演,我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请注意作者的描写,歌声是优美动人的,舞步是轻盈可人的,像女儿河一般碧波柔缓、清澈柔美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又展示了歌舞表演的图片,增强了直观性。随后全班学生都认为应该读出舒缓

13、、柔美、甚至带有一点妩媚的感觉,接着我要求全班女生进行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朗读效果。第二个学生是男生,因此他喜欢持火把游行这一活动,我进行了这一的朗读指导:如果说歌舞表演是优美动人地唱起来,那么持火把游行就是漫山遍野的响起来,他们的队伍如此庞大,他们的歌声如此响亮,犹如金龙飞舞天空都大放异彩,这一场面堪称壮观,堪称雄浑!”同时我也将这一画面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让学生感受。随后要求全班男生以响亮的声音、昂扬的气势读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我是根据新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来设计的: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

14、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随后,我要求学生对描写这两个活动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学生找到了“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

15、空在燃烧。”这三句话,赏析结果为:第一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打着黄油伞、牵着三角彩巾的彝家女儿载歌载舞的情态比作女儿河和太阳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歌舞表演时柔情似水、美丽动人的身姿。第二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持火把游行的场面比作金龙飞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场面之壮,气势之大。第三句使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气势,有力地突出了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赏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补充的理念。四、研读课文,悟精神之美本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是“歌”的含义,我将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和难点,符合了“重视和培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要求,要求

16、学生自己思考“歌”是什么意思?(即:歌颂)再进行小学合作学习,探究歌颂的是什么。这一活动是基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学生的讨论中,他们得出了一点:歌颂旺盛的生命力。我追问:“这一点是从哪里看出的?”他们回答我: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持火把游行这些活动里看出的。”我继续追问:“那么当我们看到女性优美动人的歌舞表演和充分展现他们风姿的选美活动时,我们歌颂什么呢?”学生们窃窃私语:“美”。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文章内容,这一种美仅仅是外在的美吗?学生们回答:“不是,还有一种心灵美,选美要看姑娘们的身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