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94666384 上传时间:2021-08-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 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1 归园田居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2、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 )

3、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

4、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

5、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

6、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2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

7、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8、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三

9、.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

10、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11、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

12、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3 社戏 教学目的 一、 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 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大屏幕显示)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

13、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大屏幕显示) 三、复述课文 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

14、结构。(大屏幕显示) 明确:“我” 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 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