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4577541 上传时间:2021-08-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俊河:为民勤增添一抹绿 甘肃省民勤县,曾经是河西走廊上的一颗明珠,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被誉为“沙漠绿洲”。而如今,它的出名却是因为沙尘暴。 马俊河,祖上五辈生活在民勤县。民勤的变化,沙尘暴的危害,让他深感痛心;前国务院总理关于“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批示和一些专家关于17年后民勤将从地球上消失的推算,让他深受震撼。为此,他放弃了城市里的工作,只身回到民勤。从2006年开始,7年来,马俊河用青春和汗水在民勤缔造了几千亩生态林基地。如今,一棵棵梭梭树蓬勃生长,望不到边的绿色把金黄色的沙漠覆盖起来。 曾经风华已不在 马俊河的家在民勤县夹河乡国栋村。村里的老人们说,国栋村曾经因水源丰富

2、、蒿子遍野而被称为“蒿子滩”。七八十年前,村里河汊纵横,常年水流不断,沿着河道还有一大片胡杨林,到了秋天,胡杨林的树叶变黄变红,很好看。村子边缘还有许多柴湾,长着胡杨、沙枣树、梭梭、红柳、白茨、枸杞和沙米等高高低低的树木和蒿草,组成了立体的生态群落,能阻截流沙。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物价上涨,生活开支大,农民纷纷开荒种地,把树林子砍掉,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黑瓜子。就连一些政府部门、企业也开始圈地搞农场。自此,绿洲逐渐变成沙漠,曾经的蒿子滩被黄沙占领,沙枣树纷纷倒毙,仅存的几棵也东倒西歪。沙尘暴这个魔鬼,被人们放出了笼子,渐渐变得肆无忌惮。 1993年,这是一个令民勤当地人难以忘却的年份。这

3、一年,民勤遭遇了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暴”。那场黑风暴导致50人死亡、153人重伤,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元。 2010年4月底,黑风暴再度席卷民勤,“也是突然变天,也是沙墙压过来,啥都看不见。”马俊河的叔叔马玉莪说。到了这一时期,沙尘暴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有专家认为,已“无法根治”。 很快,民勤成为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沙尘暴一起,全国人民都把目光集中到民勤。网上甚至有人指责:民勤人为什么不保护好生态? 为什么要种地,破坏植被,让全国人民吃风沙?在面对指责的同时,民勤的许多村庄越来越缺水,当地人也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 一切为了民勤的明天 面对日益

4、恶化的环境,一些人选择了逃离。民勤当地的很多父母对小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外面的学校,以后就不要回来了”。对于已经走出家乡,在城市里有份不错工作的马俊河来说,逃离太容易了,但他选择的是回到自己的村庄。 上世纪90年代末,民勤的沙尘暴开始肆虐的时候,马俊河正在昆明等地打工。看多了其他地方的绿意浓浓,他知道了拥有湖泊、森林和草地的环境是多么美好。也是从那时候起,马俊河开始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 他开始一有空就去网吧,查看有关民勤、荒漠化之类的帖子,在论坛上有感而发地写些东西。几年之中,他一期不落地看经济观察报,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渐渐对环境保护有了自己的思考。 2005年,马俊河

5、回到兰州工作,离家近了。此时,每回家一次,他就觉得情况愈加严重,沙漠正在向村庄逼近,每年推进十米,甚至二十米。当地有句谚语“沙压墙,羊上房”,意思是刮了一夜风,第二天,沙子堆得墙一样高,房门打不开了,羊上了房顶。这绝不夸张,而是当地真实写照!“总不能坐视不管吧,干点啥呢?”马俊河在心里问自己。 这时,马俊河在网上认识了大他4岁的老乡韩杰荣。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韩杰荣也早早离开农村,外出奔波。尽管回过家乡,但起初他却并不在意,“挺正常的啊,没什么大不了。”直到2004年央视新闻调查赴民勤做了报道,韩杰荣才猛醒,“别说农田了,连沙漠都在恶化,从前里面有狐狸、黄羊、刺猬、兔子,现在统统消失了。”他开始

6、觉得应该为家乡做些什么。 这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很快就组建了“拯救民勤网”,并创办了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利用业余时间,整合民间力量防沙治沙。 构建网络植树平台 “拯救民勤网”跟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成立以后,马俊河几乎每天都挂在网上,希望借助网络实现他的理想。 2006年,他们跟媒体联合搞书画义卖,筹了一些善款,就跟林业部门一起在民勤栽梭梭。2007年,他们开始自己组织志愿者在民勤的沙滩上栽梭梭,治理荒漠化。梭梭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是沙漠里的英雄,抗干旱,耐盐碱,在年降水不到100毫米、土壤水分含量在0.8%1.2%的严酷条件下仍能生存。梭梭树活下来后,树根处就能留下几棵草,刮风

7、时沙子不至于被吹走。年复一年,植被就能自己恢复起来。在民勤种梭梭防风固沙,最为适宜。 第一年,马俊河通过网络招募了20多名志愿者,他们大都是在兰州、武威等大城市工作的白领,开着私家车来到沙漠边缘,种树治沙。村民都非常好奇,这个马俊河一天到晚不出门,还能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这一年,马俊河他们种了10亩地的梭梭,总共有1万棵。志愿者走后,马俊河几乎天天往荒漠里跑,去照看梭梭。为了把梭梭栽好,他请教村里的老人,查看了许多资料,搜集阅读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一些书和论文。为了尝试人工繁育胡杨,他跑到甘肃省图书馆,把相关资料翻遍,回来后找了一块荒滩,搞封育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多月后,志愿者种下的梭

8、梭长出了第一片嫩绿的叶子,马俊河的眼泪都出来了。他赶紧用相机拍了照片,传到网上给志愿者们看,志愿者一片欢欣鼓舞。从2007年开始至今,马俊河通过网络号召志愿者种树治沙的方式,已经在民勤种下了500亩的梭梭林。志愿者队伍也在一天天扩大,从当初的四五百人,到现在注册人数达到几千。网站上,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在关注着民勤。 治沙路上他不会孤独 马俊河的治沙事迹很快引起了社会关注,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反响。2011年春季,杭州日报发起“拯救民勤 绿色传递”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号召市民用10元钱去沙漠里种一棵梭梭。 活动发起后,引发热烈而持续的社会影响。上到90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儿童,都纷纷捐款。短

9、短20天,绿色行动筹集到12万多元捐款。用这些钱,马俊河与杭州市民一起,在他村庄的荒漠里种下了120 亩“杭州林”,播撒了一片绿。活动还引发了很多后续效应,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千里迢迢,赶到民勤去植树。有一次,十多个人挤在马俊河家里的大炕上,睡在院子的帐篷里 南都公益基金会“银杏伙伴计划”也关注到了马俊河的事迹,马俊河因此获得了这一项目的资助。“银杏伙伴成长计划”是一个资助青年人去突破成长上的瓶颈,成为推动某一公益领域发展的领袖型人才的长期计划。 “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一个地方能成为独立的天堂。”环保志愿者顾洲华意味深长地说。许多和民勤看似没有交集的地方,许多与民勤毫无关系的人,都因为这样

10、的信念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产业化治沙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2013年7月16日,马俊河与几名苏州大学的师生一起,走访了梭梭林附近的村庄。那里,已经一人多高的梭梭一排排地矗立在荒漠上,其他沙生植物正在覆盖这片荒野。而在3年前,那里还是一片几乎看不见草的不毛之地。然而,在喜人的成效背后,马俊河通过多年的观察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担忧。 他说:“若是不能保证荒漠化地区居民的收入,那么我们所有的治理行动都有可能成为泡影。拯救民勤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起一种新的治理荒漠化的模式,以解决目前发展生产就等于破坏环境的困境。” 因为通过长时间了解,马俊河发现,民勤治沙的困难在于解决荒漠化地区居民的生存跟生态之间的矛盾

11、。在他小的时候,当地生态环境比较好,但是生活条件比较差,等到长大之后生活条件好了,这种好转的来源就是通过大量地破坏植被、破坏环境换来的,环境随即开始恶劣。现在的问题就是一方面人们需要生存,另外一方面环境需要保护,这两个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治沙的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 民勤治沙的力量,传统的是依靠政府的号召,因为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可以用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工程治沙。但是工程治沙的问题就是工程结束之后跟当地的居民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对居民本身生存的改善没有很直接的作用,居民生活一旦变差又转过去继续破坏环境。而民间治沙力量则显得薄弱,像马俊河这样在民勤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民间组织非常少,而且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12、就是资金的来源、人才非常匮乏,导致民间组织这种荒漠化治理模式常常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 在马俊河看来,“产业化”治沙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此,2011年他注册了农村专业治沙合作社,开始新的尝试。他和村里协议免费使用废弃的已经沙化严重的土地,借用志愿者的力量种梭梭林,目前已完成治理荒漠化治理面积1000亩,农户则可以通过加入合作社免费使用2、3年大的梭梭林嫁接肉苁蓉(药材)获得经济收益。这样一来,治沙有了回报,能够改善生存条件,村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马俊河说:“拯救民勤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业,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如今,他正坚守在自己的村庄里,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希望从自己开始,为民勤的美好未来献上一份力。他相信,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改变,都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力量。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