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经济上涨的关系 作者:何鸿 张寿庭 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引言 二战以来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如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国,而西欧、东亚诸多资源匮乏国家却经济增长迅速,究竟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促进还是阻碍?一些学者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往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即“资源诅咒”学说该学说有如下几个理论依据:1)丰裕的自然资源将有限的资本和劳动力聚集到资源产业中,导致制造业萎缩;2)由于大量出口资源,本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发展;3)自然资源丰裕容易引发大量的寻租行为,寻租导致官僚腐败和公共利益的损害,在长期不利于经济发展;4)资源产业的扩大会降低教育投资的规模,不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另一些经济学家不同意“资源诅咒”,Habakkuk认为美国丰裕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它在19世纪赶超英国,Sala-i-Martin认为GDP中采掘业的比重则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本文将进一步探索经济增长与资源丰裕度之间的关系 2前人研究、经验观察与初步讨论 Sachs等以初级产品出口占当年GNP(GDP)的份额(SXP)作为资源丰度的衡量标准,研究了71个国家和地区1970—1989年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丰裕度之间的关系,结论是资源丰裕度高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慢于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诅咒论)。
上述研究方法造成穷国的SXP相对偏高,而富国的SXP相对偏低,原因在于:1)穷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落后,人均GNP(GDP)低;2)穷国人均能源和矿产消费水平远低于富国,容易剩余资源出口如尼日利亚人均石油产量没有美国高,但美国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二需进口,而尼日利亚还能出口大量石油Stijns采用人均土地、石油、天然气、矿产储量等指标作为资源丰度的衡量标准,Stijns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基本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煤的相关性处于未定状态,矿物储量则有迹象显示正相关自然资源并非独立对经济产生作用,Stijns把自然资源整体割裂开来,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本文用1970—2003年人均资源产量平均值(t)表示资源丰裕度,即人均能源产量加上人均矿产产量,能源产量用折合成石油当量(基于热值)的天然气、煤炭和石油产量之和表示,能源数据来自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08,矿产产量也折合成石油当量(基于价值),计算方法为2000年矿产品出口美元金额/(28.5(2000年布伦特原油平均每桶价格)*7.33),出口金额来自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8(WorldBank)。
天然气数据自1977—2003年,煤炭数据自1981—2003年,原油数据自1977—2003年经济数据来自PWT6.2,人均经济增长率=[ln(2003年人均GDP)-ln(1977年人均GDP)]*(1/26)*100%,GDP为2000年美元价格海湾国家人均GDP与资源丰裕度高度正相关(图1),阿联酋、卡塔尔等国仅依赖资源出口就成为富裕国家,而资源匮乏的约旦、也门等仍为贫穷国家海湾国家无法依靠石油外汇发展制造业,表现出较低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无法摆脱依赖石油出口的境地,在高人口增长率的作用下人均GDP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图略)西欧沿海国家人均GDP增长率与资源丰度显示出正相关性(图略)西欧沿海国家在科教水平、政局状况、区位等条件相似,因此选取这些国家作为考察对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由于经济基础比其他国家相差较大,故排除出考察范围,德国由于1990年开始东德对整体德国的经济拖累也排除在外由于1977年北海油田开始大规模产油,英国和挪威开始成为重要的产油国,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二战对西欧国家破坏程度不同,经过31年的发展可以认为被战争破坏较严重的国家已经完全恢复,难以再出现超常规的经济发展速度。
选取西欧6国1977—2003年人均GDP发展速度和资源丰裕度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资源丰富的英国、挪威、荷兰与资源匮乏的比利时、法国和丹麦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能较好地解释资源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世界范围初步来看,人均GDP与资源丰裕度略显示出正相关性(图4),表明丰富的资源对人均GDP有一定的贡献,一部分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德国经济发达,但大多数资源匮乏的国家如埃及和马达加斯加等国仍旧贫困人均GDP增长率与资源丰裕度略显示出负相关性(图略),当然,这一结果包含了其他变量的影响,下面将通过控制一系列其他变量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检验资源丰裕度与人均GDP增长率的关系 3模型与检验影响 经济发展有如下几个主要变量:地理位置、科技水平、初始经济水平、资源丰裕度、人口增长率和投资率富国总是成群出现,因为穷国一方面容易得到相邻富国的投资,另一方面穷国容易模仿相邻富国的成功之路,例如欧洲国家普遍富裕,非洲普遍比较贫困,韩国和台湾地区模仿日本逐渐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先后也在效仿日本的成功之路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香港、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迅速,绝大部分内陆国家比沿海国家要穷,由于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涉及因素比较复杂,包含温度、降水量、海拔、是否与富国相邻等,不便量化,本文不予讨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仅考察人口超过400万的沿海国家(海湾国家除外)。
本文以1970—2003年59个国家的数据为基础,考察自然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控制其他变量后,人均收入较低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应高于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11]经济计量模型服从以下形式,g=α0+α1ln(Y0)+α2R+α3Z+ε,(1)式中:g为1970—2003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g=[ln(2003年人均GDP)-ln(1977年人均GDP)*(1/33)*100%;ln(Y0)是考察期初始人均GDP的对数值,这里ln(Y0)为ln(1970年人均GDP);R为资源丰度;Z为即将加入的一系列控制变量组成的向量首先将g,ln(1970年人均GDP)和R变量代入公式(1),得到方程g=α0+α1ln(1970年人均GDP)+α2R+ε2)回归结果在表1第一列中,R的估计系数为-0.02一国科技教育水平对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每千人中研究人员人数Lrd反映一国科技教育水平(数据来自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8,WorldBank)继续在回归方程中加入Lrd,发现R的系数变为0.01投资率表示1970—2003年资本投资占GDP比重的平均值,用来控制物质资本的影响。
加入投资变量后R的系数仍为0.0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快速增长的人口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压力,造成人均经济指标变低,另一方面,众多的人口产生规模效应,长期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人口众多的印度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较少的瑞士和丹麦人均经济发展程度位居世界前列,而长期促进经济发展的尖端科技被美国、日本等人口大国掌握加入1970—2003年人口增长变量后资源系数变为0.03人口数据来自PWT6.2,人口增长率=[ln(2003年人口)-ln(1970年人口)]*(1/33)*100%经检验,以上加入的变量之间没有多重共线性,说明经济增长与资源丰裕度正相关 4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世界主要国家中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存在“资源诅咒”在发达国家或工业门类齐全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往往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严重依赖资源出口的国家难以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取决于稳定的政局、发达的科技和良好的制度条件海湾国家等资源出口国需要下大力气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制造业,才能摆脱依赖出口资源的局面,避免经济随资源产品价格变化而大起大落国内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大省也应注重提高科技实力,积极利用近年来资源产业积累的大量利润,改善产业结构,避免资源产业独大的局面,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资源诅咒”结论的提出主要由于:1)Sachs和Warner未能考察国家(地区)稳定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也是本文的缺憾),例如,东亚地区长期稳定的局势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而海湾地区战乱频繁,特别是伊拉克和伊朗两个国家,如两伊战争不仅使两国损失惨重,也间接影响相邻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2)其资源丰裕度的定义不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资源丰裕程度诚然,本文资源丰裕度的定义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另外,研究时间段的选取也影响结果,整体上资源产品自1970—1980年处于价格上升趋势,在1980—1998年处于价格下降趋势,若选取1950—1980年作为研究区间,这30年海湾石油出口国经济增长显著,就会获得资源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若选取1980—1998年作为研究区间,这18年海湾石油出口国经济负增长,就会获得资源显著阻碍经济增长的结论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