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4476124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课程: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 【摘 要】校本课程的目标更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及灵活性,旨在利用课程教学实践,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鉴于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文章将结合作者自身教学与课题研究经验,从校本课程的“实践样态”“深化途径”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促使该教学形式的推广。 【关键词】校本课程 实践样态 深化途径 一、引言 校本课程是基于全面教育价值观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建设,将会给现有教学体系带来新鲜血液,从而有利于实现现代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增速。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当代居民个人需求的转变,其逐渐倾向于对个人素质、精神、文化等方面提

2、升的需求。而这些层面的内容要想得以满足,现代教育质量的提高就很有必要。中小学教育是国内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素质教育。这一学生群体决定了教育应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个体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然而,较多传统的教学,已经从事多年应试教学,将死记硬背、教师教学生听,和升学考试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没有把对青少年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放在首位。为了满足居民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青少年教育教学质量,改变现有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势在必行。校本课程是旨在改变中小学教学中一味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

3、学方式,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从信息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将校本课程带入教育课堂,将会有助于以核心价值观为理念的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的实践状态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本课程的实践状态,使其应用变得更为顺利与科学,就应当与传统教育模式加以区别。教育界认为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均与传统教育存在较大不同。明确认识校本课程的四个维度,从四个维度出发找准由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向校本课程建设之间的过渡。 第一,针对教学目标而言。校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以课本内容为纲,旨在利用现有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及课程大纲要求,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活

4、学活用,并可从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程体系理念的理解,实现自身学习方式的改进,最终获得一定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及应用能力。而传统教学理念更强调对知识的背诵与记忆,以这种途径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传统教学的课程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成长空间。 第二,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打断现有课本内容的章节,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个体差异等,为学生设置一些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并不是脱离了课本,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有效扩展。利用校本课程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体系,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循序渐进地实现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了解与认知。在知识学

5、习基础上,实现课本内容外延与知识面拓展。 第三,针对教学模式而言。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并不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搜索、学习、分析、报告等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模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利用校本课程的新颖教学模式,将会推动课堂活跃氛围的生成、学生自主能动性的O大提升,从而使中小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加快学习进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第四,针对教学方法而言。校本课程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与听讲,其还倾向于利用实验探究的教学形式带给学生与学习有关的更多的新鲜感。这一教学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改变,教师不再单纯处于监督

6、与辅导的地位,更倾向于引导与带领的地位,从而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让中小学生能够解除心理障碍,实现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校本课程的深化途径研究 在上文当中,作者针对校本课程与传统教育教学的区别进行了研究,从而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方式作了明确说明。在本部分中作者将基于校本课程建设流程,从两个方面对如何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提出对策。 第一,从实际出发,多步确立校本课程目标、内容。校本课程的实施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区别,其并不存在相同的目标与内容。这是由校本课程所具有的因地制宜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为了更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完善建设,就应当从教学对象、环境出发,设置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强、可行性

7、强的课程目标及内容。在初次确立课程目标及内容基础上,还应当采用多步探讨的方案,不应当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校本课程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契合性。通常应由不同年级主要授课教师来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及实施策略,并专设教学评价委员会,来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及实施方案进行讨论,从而确立一种或几种可行性高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首次采用校本课程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校还应当选择试点教学模式,以验证确立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是否符合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在进行试点教学后,选择明确的校本课程教学方案来对整个学校进行全面实施。通过对这种多层次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供学校选择出最为恰当的校本课程,这样能够保证校本课程改革进度的

8、稳步推进,可促使整体教学质量的稳健提升。 第二,重视过程评价,设置多维度评价机制。良好计划是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而具有科学性的评价机制,将可帮助校本课程战略规划的长期稳步推进。在进行这一评价设置时,应把握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使问题得以发现、方向得以明确。通常应赋予学生与教师的评价权限,并针对不同模式的校本课程方案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可采用以下评价表来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在进行上述表格的评分之后,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应对表中数据进行归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具有同等办学资质,并在同一地市的中小学校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以找寻自己所在中小学校实施的阶段及水平,为下一步改进校本课程建设提供重

9、要参照数据。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校本课程在当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校本课程不但可以满足众多家长对中小学生升学的需要,而且能够在这种新颖模式运用中,使中小学生的思维、思想及道德素质逐渐提高,从而让中小学生获得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的提升,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作者首先针对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四个维度上将校本课程与传统课程教育教学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实践形态,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深化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期望能够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贡献力量,从而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倪闽景,纪明泽,何永红.向均衡、精品、特色迈进J.课程教材,2013(03):022. 2郭晓勋.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途径J.教育探索,2010(07):109-110.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3):18-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2(9):5-12.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