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研究

上传人:洛** 文档编号:194462507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利用201-208年辽宁省14个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反映辽宁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动态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其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程度很高,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对于不同城市而言,影响的程度和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关键词:消费信贷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问题的提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社会需求总量呈现一度下滑的趋势,我国部分企业尤其是出口加工企业的经营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企业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往往采取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大量裁员等措施,这直接导致了全社会出现失业率提高、消费总量锐减的情况,致使整个社会经济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在全球经

2、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国家制定“国内消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的政策。对辽宁省来讲,首先,国际需求下降将减弱其出口增长的强劲势头。到08年底辽宁省出口增速达19.,增速已开始减。其次,出口增速减缓的情况下,进口开始呈现增长态势。再次,2008年辽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月累计增长率均比上年同期明显下降,并且增长率环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对辽宁省宏观数据分析发现,2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因此增加省内居民消费量是提高gdp增长的一个突破口。而消费信贷是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加大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从而刺激居民消费,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外对信贷与经济增长

3、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国内消费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并且已有的研究或侧重于消费函数及其特征方面的研究,或着重于个人信用方面的研究,或对中国信贷风险展开研究,或只是介绍性地概括消费信贷风险。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只是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本文结合辽宁省的数据建立var模型对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的研究。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分析(一)消费信贷提升消费需求现代主流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在由收入和价格水平所决定的预算集中,选择可以给他带来最大效用的消费组合。消费信贷的实施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的预算线,从而改变消费者的选择,影响消费需求,具体

4、机理图所示。在图中,横轴代表当期的消费cl,纵轴代表远期的消费c。当不存在消费信贷时的跨期预算线是eb,此时消费者的效用无差异曲线是ul,消费者的最佳选择是点。当存在消费信贷时,消费者可以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有效的分配收入,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线变为c,此时消费者的效用无差异曲线是u,消费者的最佳选择是f点。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在当期的消费差异,即bd表示的消费差异,就是消费信贷作用的结果。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消费信贷的存在使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由提高到了u2。(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不断运转、不断循环的。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消费作

5、为需求力量,对经济增长起着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作用表现为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所谓消费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是指消费通过它自身而不是通过别的变量对经济起拉动作用。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由消费、投贷、净出口三部分所组成,消费是gp使用额的组成部分。在生产能力的界限之内,消费的增长直接就是经济的增长。消费增长多少,gp或gd也增长多少,在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中间环节或中间变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作用,是指消费作为初始变量拉动其他变量,又通过其他变量拉动经济增长。其表现形式是,消费拉动投资,投资又拉动经济增长;具体讲,是由消费拉动从动投资,再由从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动投资是

6、相对自主投资而言的,是由消费的增长和自主投资等经济行为所诱生出来的投资;自主投资是以新产品和新技术发明为主要动因而发生的投资行为。产生大规模的自主投资,要有需求规模较大、产业关联效应较强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这不是时时会有的,所以必要的投资规模不能仅仅依靠自主投资来维持,还要有从动投资的产生。投资被拉动起来后,就和消费一样对经济起着拉动作用,但就消费所拉动的从动投资这一部分来看,它对当期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视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三)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从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方面研究消费信贷的需求的理论时,西方经济学引进了消费函数,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消费信贷的需求规律。主要理论有莫迪格利

7、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的核心思想是:每个家庭都根据其一生的预期收入来作出消费决策,其消费水平取决于消费者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收入水平和他们所拥有的财产。而“持久性收入假说”则把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区分开来,认为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长期中可获得的持久性收入水平来安排他们的消费支出,收入的暂时变动在不影响持久性收入的情况下,是不会影响消费支出的。这两个消费函数理论都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消费者是根据他们一生的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的,他们一般更愿意在一生中保持平稳的消费水平,而不愿意消费出现大起大落。消费者在高收入的预期下,

8、消费支出也必然会比较高。如果他们当前的收入水平不能满足全部消费需求,他们就会申请贷款来维持应有的消费水平;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出现暂时性下降,他们也会使用贷款,以保证正常的消费支出不因收入的暂时下降而减少。由此可见,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保持正常的消费水平而解决暂时性的资金不足问题。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实证分析(一)样本数据与变量说明本文采用2008年辽宁省14个市的面板数据,以d代表辽宁省和各地市的经济增长水平,以消费信贷余额反映总的消费信贷水平。各市的dp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消费信贷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的统计资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ldpit和

9、lnxdit分别代表i市t年的gdp、消费信贷余额的对数值。通过观察各变量原始数据,各市gd和消费支出在观测期内大部分时间稳步上升,但也有部分城市的消费信贷从0年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但对面板单位根的检验还是计量经济的前沿研究阶段。通常可以使用ll、ips、reitun、af-sher、ppfishr五种方法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在本文中,主要采用lc、s 、brentug 、p-fishe和p-fihe五种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通过对变量lngdt、lnxdi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表所示),我们能够发现变量lngdpt

10、、lxdit水平值的检验过程中,ritung、ips和adf-hr三种检验接受了原假设,说明变量lngdpit、lnxdi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之后,我们发现除ps检验没有拒绝原假设外,其他检验方法都拒绝了原假设。因此,变量lt、lndit均为一阶单整变量。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依据,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三)变量的协整检验由于dpt、nxdi均为一阶单整变量(i()变量),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本文采用ko提出的af检验来检验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p值为0.0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变量lngpi和lnxdit之

11、间存在协整关系。(四)模型参数的估计及结果分析对模型进行估计的过程当中,这里采用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对于本文的模型而言,由于截面单元辽宁省的14个城市,显然不宜视为从一个大总体中随机抽样的结果。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方法更为合适。考虑到不同城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截面异方差的存在,所以采用截面个体加权方法,得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上面的回归结果,本文可以得出结果:估计的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为47,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也达到0.9798。另外f统计量的值为00.124,拒绝5%显著性水平的原假设,这些都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模型中系数多数是显著的,从表4发现估计方程中的系数的t统计量,多数通过

12、显著性水平5%的检验,只有锦州、阜新、盘锦和葫芦岛四个城市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多数城市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不同城市的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估计方程的结果中能够发现多数城市的消费信贷存在正向效应,并且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最大的为丹东市达到2.2,其中最小的为鞍山市为017,其他四个城市锦州、阜新、盘锦和葫芦岛四个城市系数没有通过t检验,这里不予考虑。参考文献:.陈敏,刘小辉.实证分析:消费信贷的宏观经济意义j.商业研究,20022.杨爱芳.发展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增长.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易宪容,黄瑜琴,李薇.消费信贷、信用约束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动态,04.辽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辽宁年鉴社,00209年版5中国人民银行沈阳支行统计处.辽宁省消费信贷数据,001-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