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三大支架”促进表达提升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4414846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搭“三大支架”促进表达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巧搭“三大支架”促进表达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巧搭“三大支架”促进表达提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巧搭“三大支架”促进表达提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搭“三大支架”促进表达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搭“三大支架”促进表达提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搭“三大支架”促进表达提升 在“主问题”驱动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清晰,学习内容逐渐聚焦,学习时间相对充分,学习效果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新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合为一个新的“主问题”(或学习任务),直接抛向学生时,由于问题的综合性强、挑战性大,学生往往无法顺利解决此问题,而教师也常常因不知如何帮助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而倍感困惑。本文提供的解决问题的“三大支架”,可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 “事例”支架唤起表达素材 学习支架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帮助,使得问题顺利解决 。“事例”支架,则是教

2、师为了唤起学生的表达素材,而提供的典型事例。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在明确了全文写父亲和儿子间的三件小事(栽花、赏花、写信)之后,现场调查学生的学习所需:“大家最想研究的是哪一件事?”“第三件!”没想到同学们所想与文章的学习重点基本相符。“好!现在熟练朗读写信这件事,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没想到的是,一个男生一上来便提出了“为什么父亲说,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核心问题。我顺势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某件小事,谈一谈对这句饱含哲理意蕴语句的理解。这时,大家面面相觑,不知从何想起,也不知什么样的材料符合这个比较宽泛的要求。我联想起本班学生的一个真实事件,随即描述了何欣桐同学昨天下午

3、,带领组员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后,心中的那种愉悦感。这种辛勤劳动换来的美好环境,就是“给”获得的愉快体验。学生豁然开朗,纷纷抒写自己“给”的经历: 生1:我在彭城广场看到许多“闪客”,他们有的拿着小铲,铲掉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有的正在清除地上的口香糖,让徐州人有一个洁净优美的运动娱乐环境。他们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家乡人民灿烂的笑容,付出难道不是快乐的吗? 生2: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车到站停下时,一位老态龙钟的奶奶,步履蹒跚地上了车,“嘀!老年卡!”随着刷卡机的声响,车上的人很不自在地动了一下,并没有让座的意思。我看了看车上张贴着的那大大的条幅“尊老爱幼,”立刻起身让座。老奶奶朝我微微一笑,

4、我的心顷刻间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 教师借助生活中普通而常见的小事作为引发点,启发他们寻找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从而更加真切地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哲理。 二、 “下水”支架厘清表达顺序 “下水”支架,即教师提供下水文,帮助学生厘清表达顺序。特别是在迁移练笔中,“下水”支架效果极为显著。 沙漠中的绿洲一课,训练点设为:仔细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的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将“从下到上”的明确顺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在此顺序下,写出“草地树木高楼雕塑天空”的清晰链条;最后,提供一个总起句:迪拜的街头风光真美! 课堂上进行这一环节时,再也

5、不见平日里布置练笔之后,那一张张冥思苦想的脸庞。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同学们写出了思路清晰的练笔。此环节的成功无疑得益于巧妙的“下水”支架,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清晰的表达顺序。 其实,教师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并不困难,只要亲自体验“水的深浅”,亲自调查哪里有暗礁,哪里有风景,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跨越,便是顺畅无阻的。 三、 “插图”支架 揭示表达主旨 “插图”支架,是在学习活动中,教师针对学习者把握表达主旨而提供的“插图”支持。 寻隐者不遇这首近乎口语化的小诗,仅从字面便可知诗意。很显然,只知诗意是远远不够的,但诗之境,诗之情,又如何使学生领悟呢?思来想去,教师设计了如下

6、问题:诗人用如此凝练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位怎样的隐者形象呢? 学生竟无一人回应。我意识到,这是学生的思维无法直接跨越的地方。于是,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那山、那云、那树、那人,大家都用生动逼真的语言进行了描绘。一段段文字出炉之后,让大家再来回想那巍巍高山上,挺拔的松树一片又一片,苍翠遒劲的松叶透出阵阵松香,那茫茫的云雾弥漫在山谷间,缠绕着一座座山峰,仿佛仙境一般,同学们便将“松”与“人”慢慢地联系起来。于是,就有了学生这样的表达:“松林中穿行的他仿佛与那松树合为一体,松的品格也融入了隐者的品格,使我想起的青松一诗: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不就是一位品行高洁的隐者写照吗?” 这是教师为学生从诗意的理解到诗情的感悟、主旨的升华,搭建了一个非常必要的支架。此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恰逢时机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没有直接“告诉”,更没有完全替代。“插图”支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揭开了表达的主旨,这是教师的教力求达到的境界。 这“三大支架”从学生表达的三个方面(素材、顺序、主旨)来搭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使学生跨越“能”与“不能”的距离,只要教师“胸中元自有丘壑”,就定能达到“盏里何妨对圣贤”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徐州市泉山区星光小学)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