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05KB
约7页
文档ID:194319816
浅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_第1页
1/7

浅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 [论文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迁、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功利化变迁,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具体形式都是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可以从整合资源、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打造新型工作队伍、强化校园媒体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来重塑大学生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的媒体形态,或者说是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内地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人,网民增长规模趋缓,但微博用户数量增幅达208.9%,从2010年底6311万爆发增长至1.95亿,成为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网络、、电视、微博的迅猛发展,无疑意味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新媒体的最大受众群,当代大学生在享受者新媒体技术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越发深入的受到新媒体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使用新媒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实表现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面对大众传媒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既极大激发了大学生们的求解欲望,同时也让大部分同学无所适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1.大学生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迁新媒体的发展极大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上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个体意识极度膨胀,自我中心倾向也逐步显现他们开始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个人主义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更容易把满足个人要求与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不重视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2.大学生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导致其理想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西方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交错 3.大学生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功利化变迁新媒体传播方便、快捷和即时的特点,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易于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形态,盲目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追求的是崇高的精神,理应以为社会作贡献为荣,价值选择表现出典型的理想主义倾向但如今大学生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的主导性被削弱了不少大学生把挣大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他们普遍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式”转变,传播内容的琳琅满目、鱼目混杂,新媒体的“拟态环境”也就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三大因素 1.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既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主要有快捷性、大众性、互动性、多元性四大特征。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大众性无限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世界,使“鼠标一点知窗外事,足不出户听世界音”成为常态,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把握客观世界、增长社会知识的能力;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进一步融合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打破了地域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界限,使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乐于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表达对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向往;此外,新媒体不断地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新媒体传播的每一个信息、观点都是多维和变化的,大学生在理解事物时需要更加多维化和主动化在这种明显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迎合了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选择、发布、传递信息,从信息消费者到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身,这一过程无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变为“地球村”,只要鼠标一点,人们就可以进入一个以光速传递的信息网络世界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相对封闭、易于国家监管的界限,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向世界各国传播,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政治目的,经常利用其先进的设备、雄厚的资金、娴熟的传播技巧,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国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价值观“革命”。

与此同时,新媒体文化的日益大众化趋势,一种低俗、平庸、易于即时理解和吸收的“快餐式文化”应运而生它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不追究这些平常性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一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消遣欲望,极力倡导享乐主义在这样一种浮躁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误导 3.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新传媒最显著的形式是“拟态环境”,网络下的“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隔断了大学生与现实外界的交流,价值体系难以很好构建美国的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接触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较少部分通过亲身体验以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播媒体来获得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其实不是真实的环境,只能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差距由于新媒体丰富的信息和图文并茂的资料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受,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也逐渐增加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各种资料,与人沟通交流,游戏娱乐,发泄不满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甚至逃避现实世界,久而久之就会让大学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造成性格孤僻、情绪消沉,最后离现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的对策探究 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正因为此,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导向功能,并限制和消除新媒体的负面效应,重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 1.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正确把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改进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价值观的诱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日常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外,还可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网络、、博客等为新的教育手段,建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主流网站和网页,大力弘扬和宣传社会真、善、美的一面,拓展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MSN,BBS等新型教育工具,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增进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平等对话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价值观教育 2.多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所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海洋,如何识别、利用媒介信息成为社会公民必备的社会素养,作为新媒体最大受众的当代大学生更需要这种媒介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创办社团普及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信息化社团活动月、网络创意大赛、短信设计大赛等活动,打造广大学生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积极倡导“健康上网”“正确使用媒体”观念,加强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规范和控制 3.构建新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党的明确要求:“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对象、方法、环境和内容的新变化,亟待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熟悉高校教育规律、新媒体技术特点和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善于利用媒体资源和优势及时解决大学生现实困难的新型工作队伍,工作队伍可以由高校专业教师、员担任,也可以吸纳、培养一些学生骨干,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先进、和谐的媒体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重要保障。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日常工作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手段,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和主导力量第 7 页 共 7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