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xx县水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修订稿)

e****s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50KB
约15页
文档ID:194236081
xx县水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修订稿)_第1页
1/15

宾川县水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宾川县水果产业调研组根据州委政策研究室和县委领导安排,由县委政策研究室牵头,县农业局、县经济局、县商务局抽调专人组成调研组,围绕调研重点和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形成此调研报告一、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一)发展概况近年来,宾川以柑桔、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2010年种植面积达18.84万亩,年产鲜食水果,居全省第二位,产值达1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果农人均鲜果收入高达5000元,已发展成为宾川县农业主导产业中特色优势最强,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条联结最紧,比较效益最高,农民增收效果最好的产业相继获得“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全国兴果富农工程果业发展百强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十大名桔”等称号,宾川县已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宾川县“十一五”期间水果产业发展情况表单位:亩、吨、万元名称年度水果合计柑桔葡萄其它水果面积产量产值面积产量产值面积产量产值面积产量产值20057500010300018300500008200013100103001370038001470073001400200610036511795226009632817615913196181723019996391891211594317420071323041883914007871191931061544125652424501673735561528357900200814490224018745928759861295991003931047627932610137869477959788200917432131649910271194203159090264294291610145164475372025595811807201018938336289214676690129183848349466354812769094541357065135317279(二)发展成效及产业特点——熟期结构优,鲜果市场竞争力强。

宾川地处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是全省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之一,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沛的气候特点,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之美誉,加之县域内土地宽广,热区农业的气候、土地资源优势明显,适宜多种亚热带水果生长,是水果生产的较适宜区宾川水果与其它同类产区相比,具有早结、丰产、优质、成熟上市早、鲜果供应期长等优点葡萄、枣子及夏雪梨成熟上市时间较国内同类鲜果上市时间早40—50天,具有明显熟期时差优势,鲜果产销价格优于国内其它区同类产品而柑桔能露地安全越冬留树保鲜至第二年2-4月采摘上市,从而解决了同类鲜果集中上市难题同时,近年来,宾川水果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优质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形成优质品种为主,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的品种结构,每年从6月至翌年4月均有鲜果上市供应宾川县水果主要销往国内的广州、深圳、东莞、福建、上海、成都、攀枝花、重庆等,省内的昆明、保山、临沧、德宏、怒江、迪庆、丽江等地州及州内各县市,少部分产品远销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销主要销往周边的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其中,省外市场占2/3,省内市场占1/3——生产规模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为推进优质水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农业和质监部门先后制定了柑桔、葡萄、石榴、枣子等水果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自压滴灌节水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果标准化生产已具雏形。

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加工、流通企业加快发展,以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带动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柑桔种植面积9万余亩,占全省的20%左右,但年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鲜食葡萄则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60%以上全县拥有一定规模的水果加工流通企业3户,引进柑桔商品化处理生产线4条,塑料周转箱生产线9条,日处理水果能力达200吨全县已建成大小冷库80余座,库容量达6万立方米,泡沫塑料箱加工厂6座引导或扶持成立水果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个,会员8158户;有农民经纪人1212人,农产品营销网络遍布全县各乡镇、村、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种植效益高,果农得到的实惠多农业部门调查数显示:目前,全县挂果柑桔亩均年收入达4750元,挂果葡萄亩均年收入达22000元,其他挂果水果亩均年收入达7800元种植效益远远高于烤烟、水稻、玉米等粮经作物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果农得到较大的经济实惠,全县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或多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涌现出一批葡萄专业村、柑桔专业村如:2009年,金牛镇罗官村委会老海田村有84户303人,种植葡萄户数达到100%;全村种植葡萄328.5亩,户均3.91亩,人均1.08亩;挂果面积240.5亩,平均单产2.8吨,总产673.4吨;平均单价6元/公斤,实现产值404万元,户均产值4.81万元,人均产值1.33万元。

金牛镇新坪村九队张问经户种植红提葡萄3.2亩,平均单产2.6吨,平均单价10元/公斤,亩产值达2.6万元,实现产值8.32万元——产品品质好,水果之乡客商云集随着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及“农超对接”基地的建立,宾川水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深受客商及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外销和出口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全县已有5家企业(协会)取得了柑桔、葡萄、石榴、黑腰枣等4种水果的商标注册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出口水果基地备案,涉及农业企业22户,农户万户;2010年全年共检测水果样品1624个,检测合格率大99.69%;先后获得 “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十大名桔”等殊荣良好的品牌效应吸引来了广东、福建、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等地客商云集宾川购销鲜食水果,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内知名超市纷纷到宾川建立“农超对接”水果生产基地——生产扩张快,产业发展的势头热近年来,宾川优良的水果种植条件和良好的种植效益激发了广大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多数种植条件较好的良田、山地纷纷退出烤烟、水稻乃至蔬菜种植,改而换之的是成片的葡萄、柑桔等鲜食型水果品种。

随着广大果农收入的累积和水果产业快速扩张带来的资金流、物流、人流的聚集效应,外地客商逐年增多,与之相伴的冷库、泡沫塑料箱加工厂、农资经销、货运物流、餐饮住宿、中高档电器(车辆)消费、商品房及建材等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据《宾川县农业志》和相关统计资料:宾川水果产业从1980年700余亩发展到1万亩用了10年,从1万亩发展到10万亩用了16年,而从10万亩发展到2010年万亩仅用了4年时间特别是鲜食葡萄从1988年引种,现已发展达6.35万亩宾川水果产业扩张速度之快、生产发展的势头之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较为少见三)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水果产业风险加大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省内外鲜食型柑桔、葡萄种植适宜区域种植面积的增加,与宾川同类的鲜食型水果产量将有大幅度增长,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加之宾川水果全为鲜食型品种,以仓贮、包装为主的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业滞后,产品无法进行精深加工,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难以实现均衡上市,产业市场风险必将随之加大——品种和熟期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过剩难题显现宾川水果产业品种属性单一,均属鲜食型水果,与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其市场行情价格受供需情况影响较大,一般早晚熟品种供不应求,价格较高,有的甚至达到了中熟品种的两三倍以上。

部分产品结构性过剩和集中上市的矛盾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柑桔中熟品种过多,早、晚熟品种太少(仅占15%左右),葡萄晚熟品种过多,早中熟品种太少,难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如:2009年,我县柑桔的早晚熟品种面积只占不到两成,大部分柑桔都集中在市场价格低位运行时上市,拉低了柑桔的平均价格,降低了整体效益和产值——商品质量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待重视解决当前,营养、安全、绿色、健康已成为鲜食型水果消费的核心主题而部分果农品牌意识淡薄,果园管理粗放,柑桔黄化病已呈散发态势加之少数果农片面追求高产和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品质,在生产过程中有不当使用和滥用激素及药物、过量使用化肥的行为时有发生,由此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宾川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隐患从农业部门调查资料看,在柑桔、葡萄、石榴、枣子的生产成本构成中,化肥和农药投入分别占生产总成本的52.3%、17.3%,57.5%、19.4%,29.5%、17%,40.9%、12.2%特别是柑桔和葡萄,化肥、农药已经占到其生产投入的69.6%和76.9%,净值分别达到1184元和3352元而四川柑桔大实蝇事件和海南毒豇豆食品安全事件的惨痛教训,不得不令我们对部分水果,特别是葡萄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重视,为宾川水果之乡来之不易的美誉感到忧虑。

——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专业交易市场建设滞后目前,宾川水果销售渠道以采购商到田间收购为主、农户自行销售为辅两种形式,这种单一落后的销售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需求致使采购商压级压价和果农抛售、惜售现象时有发生,果农“产品定价权”弱化此外,宾川水果交易大多以田间地角为市,尤其是葡萄交易“以路为市”突出,水果产业缺乏专业的批发交易市场,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空白,水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标准化生产滞后,水果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县水果标准化生产的范围单一,内容仅局限于生产环节中的种苗、新植园建设、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农残检测等,生产标准尚未拓展延伸到产品分等分级、加工、贮藏保鲜、产品包装等产后系列环节全县鲜果多采取粗放性统货采摘后以田间“裸体”方式销售给客商,果品商品化加工处理设施滞后,鲜果商品化加工销售比例不到30%只有部分鲜果采收后进行预冷、分级打蜡、包装等系列商品化处理后,采取冷藏贮运方式销往大中城市加之受农业体制的影响,宾川水果生产仍以果农分散种植和分户经营为主,生产单位小,户均种植面积不到4亩,多数水果营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致使水果产业链条短,果品附加值低,产业优势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水果产业化程度不高。

——果农投资和消费观念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提升近年来,良好的水果种植效益使部分果农率先步入了小康生活,但多数果农投资和消费观念落后,积累资金多用于基地生产扩大性投入和中高档电器、车辆、住房等消费,对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现代农业设施及公益性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县级财政投资能力低,生产基地水利支系沟渠和田间道路等基础性设施不配套,农残检测、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信息发布还不能适应现代生态水果产业发展的需要,鲜果购销环节中的各种安全保障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提升——果品品牌多杂乱,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县从事水果营销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0户,但多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与果农利益联结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带动能力弱同时,鲜果销售标准不统一,未熟采摘、统货销售、包装多样化、品牌杂乱等现象突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仅有“汇垦”、“爽馨”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年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水果企业(协会)1个,致使宾川优质水果在运到广东、福建、上海、台湾和新加坡、韩国、越南等消费地后不能采用专柜形式以“宾川水果”品牌面对消费者,多数果品只能冒用外地产品上市销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