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戏曲唱片的产业链及其传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09KB
约23页
文档ID:194081932
戏曲唱片的产业链及其传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_第1页
1/23

戏曲唱片的产业链及其传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19世纪末,留声机与唱片一起从西洋传入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唱片的本土内容只有戏曲,曾有大形象地称留声机为“唱戏机器”,称唱片为“戏片”很长一段时间,唱片只是单纯地发挥着留声机附件的作用,又被称为“留声机片”而经过多年留声机市场的孕育,留声机已相对普及,“中产之上,几于户置一具”①,这时唱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人们的购买力转移到唱片身上,更关注唱片的更新,而跟着消费者打转的唱片公司,也从中寻到新的商机,关注点也从唱机转为唱片随着1917年中国第一家唱片厂——百代唱片厂在上海成立,至此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唱片产业链,也是中国音像的首条产业链 戏曲唱片的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一般来说,中国音像业的产业链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上游的制作出版即节目源的开发、制作和出版;中游的复制生产即节目的工业化生产;下游的发行销售包括批发、零售和租赁等唱片,对声音传播介质的概括性称谓,是早期音像的主要呈现方式,音像业的产业链亦即戏曲唱片的产业链。

1917年第一家唱片厂的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中国戏曲唱片的成熟繁荣期也是建国前戏曲唱片发展的高峰,是早期音像产业化策略的成功尝试,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当今号称“夕阳产业”的音像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指导价值 1、上游:戏曲唱片的开发、制作 (1)录音资源丰富首先是艺人改变了录音态度灌录唱片带来的名和利,让不少的艺人、票友改变以往对唱片不积极甚至不参与的态度,愿意介入甚至主动申请唱片业刚开始的时候,艺人还未认识到唱片可以带来的丰厚报酬谭鑫培第一次灌片,是以礼物的形式相抵录音报酬1张半唱片“大土”两只,值银约50两,这在谭鑫培看来,已是很丰厚第二次灌6张唱片的时候,谭鑫培已懂得唱片的利益,酬劳已是5000银元而“十全大净”金霸王金少山在百代、胜利、高亭等唱片公司相约灌唱片后,既扩大了个人影响,又赚足了钞票,靠典当行头维持生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②录音不仅在经济上给艺人带来巨大的好处,唱片还可以提高艺人的知名度当时在北京声望已经很高的余叔岩1920年第一次到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时,主动托罗亮生及其他人向百代公司表达灌片意向,并且愿意不计较代价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时下谭派老生王羽生(笔者按应为王雨田,为排版误)名望很高,主要得益于唱片灌得多,而且风行程度几乎与老谭相同。

……艺人的知名度和他的艺术若是插上唱片的翅膀,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③由此可见,唱片提高知名度的功效让艺人动心同时,唱片的渐普及加深了人们对此项科技的认识,破除了原先的迷信观念,年轻艺人还觉得新奇好玩越剧灌注的第一张唱片是1936年秋,由上海高亭公司邀请着名“四季春班”的越剧名旦袁雪芬等人灌注的录音间里,地上画条线,规定她们站好位置,不得越过,一会儿红灯亮,一会儿绿灯亮,她们只觉得新奇④而对知名艺人而言,唱片则是很好的工具,他们可以借助技术的力量,延长艺术生命丰子恺拜访梅兰芳时,曾热忱地劝其多灌唱片,就是基于“无论他身体如何好,今后还有几年能唱戏呢?上帝手造这件精妙无比的杰作十余年后必须坍损失效,而这坍损是绝对无法修缮的!政治家可以奠定万世之基,使自己虽死犹生:文艺家可以把作品传之后世,使人生短而艺术长⑤梅兰芳对此深深认同,所以在业界是出了名对唱片用心甚深,往往通过对剧目、唱段的选择来体现自己的艺术观和演剧思想,更成了那个年代京剧灌片最多的演员 另外也是唱片公司积极挖掘录音资源的结果20年代初起,唱片公司的收音范围大大扩大,不论是资深老伶还是新锐名角或是知名票友等甚至连小字辈的作品都收入其中,可以说大多数剧种唱片的录制都是集中在这个时期。

评剧基本是集中在20-30年代收录的特别是百代的第五批录音,涉及的艺人较多,加上胜利公司、国乐公司所录的爱莲君等唱片,基本把30年代最着名的评剧艺人和流派的代表剧目和优秀唱段,都录入了唱片数量最多的京剧,四大名旦这些新生派从20年代后期开始灌唱片,梅兰芳是1920年才灌录第一批唱片,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小翠花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老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都是1922年以后,甚至更晚才开始有唱片除此外,百代公司还以另外品牌出版一种廉价唱片,使用“丽歌”商标,录有富连成科班、毛世来、李世芳等小字辈演员的唱段有资料显示,在这一时期出品的唱片中,单单京剧迄今仍有实物唱片可查的京剧演员就多达300多位 (2)录音内容丰富多彩首先是收录的戏曲剧种多中国唱片厂整理新中国成立前的旧唱片模板,戏曲类的唱片共确定有39个剧种有唱片模板存世,包括:京剧(国剧、平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乐亭影、滦州影戏、北方戏、河北戏、山西梆子、秦腔、山东梆子、山东剧(即“五音戏)、河南梆子、汉剧、楚剧、花鼓、宜昌剧、湘剧、扬剧、常锡戏、沪剧、滑稽、杭剧、绍剧、越剧、甬剧、福州剧、福建剧、漳州剧、厦门剧、粤剧、客家、潮州剧、川剧、梁州影戏、滇剧、西藏剧、舞台剧,外加一不详剧种。

涵盖了河北、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的代表性剧种实际的数量肯定不只这个数,因为有9600面模板由于缺乏登记材料,无法判断内容,并没有收入,而有的模板由于种种原因被帝国主义分子所窃盗与毁弃 其次,录音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以唱工和音乐为主,也有念白灌片对象不再局限于唱功、嗓音出色者,亦关注到念白受欢迎对象在戏曲唱片史上,嗓音低哑、调门只吃扒字调的演员而能灌唱片的,实自连良始⑥20年代初的马连良,因倒仓嗓音未复,以做工念白戏擅场最早录制的6张唱片是百代公司的钻针片:《南天门》《定军山》合一张,《借东风》《天雷报》合一张,《珠帘寨》《对金瓶》《开山府》《清官册》各一张销路最好的是《定军山》和《清官册》,《定军山》有大段念白,而《清官册》则除片尾有几句散板外,馀下全是念白百代公司的主任由于此举亦被赞为“有远见而眼力不凡”除了马连良,武生杨小楼的唱片主要内容也是念白 同时,录音形式更多样出现了合灌形式,如着名的四大名旦合作的《四五花洞》,四人各唱一句;风行至今的梅兰芳、马连良合作的《打渔杀家》等多部作品;出现整套的唱片,用多面灌录全出的,如梅兰芳的6面《玉堂春》(三堂会审),梅兰芳与杨小楼合作的12面《霸王别姬》⑦,虽由于唱片时间的限制,剧情与舞台演出出入较大,稍显生硬,但故事基本完整;延伸出新的戏曲伴奏形式,1932年长城公司出版的卢翠兰唱的京剧唱片《新梅龙镇》,这是用小提琴和钢琴伴奏的中国传统戏。

(3)戏曲当行人士的参与1910年百代公司委托乔荩臣组织了一批包含谭鑫培等名伶在内的录音,反响良好从此也开启了唱片公司戏曲当行人士介入的历史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唱片公司大都是外资开办,戏曲又是非常重要的本土内容,因此要开拓市场就必须找一个通晓中国戏曲的有知名度和交际能力的中国人,作为中方经理或音乐部(灌音部、灌片部)负责人或业务顾问,同名伶打交道,策划公司戏曲选题等出过赝品唱片,声誉不佳的胜利公司于1924年重新开展业务时,请了剧评家郑子褒协助,名票罗亮生作顾问; 1930年RCA上海胜利公司成立后,徐慕云、尹自重等人先后在该公司主持灌音工作;而像高聘卿既对京剧造诣很深又掌握灌音技术的,则从30年代开始,先后担任宝利的业务部长、国乐的文艺部主任以及北京胜利的副经理和百代的顾问等职务,灌制了许多精彩唱段⑧ 戏曲当行人士不管在唱片公司中何种职务,主要的作用就是两个,一是充当约角人的角色,组织艺人参与灌音,协调艺人与公司、艺人与艺人之间的矛盾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四大名旦《四五花洞》的产生,当时就是依托叶庸方、郑子褒从中牵桥搭线,邀请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同唱一出戏,并负责协调他们的录音时间、唱词先后顺序、场面的确定、片芯演唱者的环状排名等,最终才成功灌录了唯一一张四大名旦的合录唱片。

⑨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戏曲唱片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作用就是策划,对演员、剧目、词句、唱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选择长城中方经理叶庸方重策划,制订的灌制唱片计划“立意创新,决不步人后尘”,也就有了上述四大名旦的《四五花洞》及余叔岩的《宿店》《打渔杀家》等一批好唱片如果是象高聘卿这样的灌音能手,则不仅灌片内容、演员,连音质、音响都归他负责 (4)唱片公司林立,尤其是20-30年代,公司数量最多,单是上海就有几十家小型唱片公司成立⑩既有历史悠久的大公司百代、胜利、歌林、高亭、蓓开等欧美国家来华投资的企业,也有许多民族资本的小型唱片公司,如得胜、长城、孔雀、开明、北海、国乐、昆仑、传声、新月、联星、峨眉、醒狮、百歌等这些公司各有特点,从技术角度而言,徐筱汀在《唱片剧词汇编序》做了精辟阐释:“有以发音清亮获盛誉者,高亭是也;有以时间放长博美评者,蓓开是也;有也制造精良着令名者,胜利是也;有以历史悠久树远声者,百代是也;有以片质耐用收佳果者,开明是也;有以价廉音响投时好者,大中华是也各有所长,营业称鼎盛焉11)从戏曲层面出发,高亭、蓓开专注于戏曲市场,是戏曲唱片的名牌;长城公司则以灌制别具特色的京剧名伶的极品唱片而闻名,不得不提的四大名旦合录《四五花洞》、梅兰芳杨小楼合录《霸王别姬》、余叔岩的《捉放曹》等,风行一时;中小唱片公司市场区域定位明确,针对性强。

如峨眉唱片公司专门灌录川剧、四川清音等地方戏,联星专做福建地方戏,北海唱片专攻京剧和地方戏曲,百歌唱片的沪剧和越剧,新月的粤剧、潮剧和广东音乐都面向各自的消费者和市场12) 2、中游:戏曲唱片的工业化生产 1917年之前,中国并没有自己的复制设备,中国艺人表演节目的唱片,都是送到国外压片再运回中国销售上海最大唱片销售商“谋得利洋行”在香港灌录的广东粤剧是在英国压成唱片再运回国内,1908年的百代是将灌录好的蜡盘送回法国压成唱片随着中国唱片业务的发展,百代公司不断扩大生产规模,1914年开始投入大量资本,在上海徐家汇路1434号购地建厂,至1917年建成中国最早的唱片厂,结束中国只能在国外生产唱片的历史截至抗战爆发前,该公司可年产唱片数十万张,营业额约达100万元法币,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唱片制造厂,也是电气音乐实业有限公司在远东及东南亚最大的分公司高亭、蓓开等公司也有小部分委托其代为制片随后1917年,大中华留声唱片厂在中国虹口大连路373号设厂唱片年产量可达10万张,产值约12万元13)竞争激烈的30年代,老牌美国产品公司胜利唱片公司在上海平凉路建厂配备当时比较先进的18台压片设备生产唱片。

虽然中国拥有了唱片制造业,因唱片公司大都是合资性质,与国外唱片厂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考虑到生产成本与质量,许多公司仍将生产业务放在国外,只经营唱片录音的版权业务,录音后将蜡盘托给外国厂家代为印制唱片如长城公司唱片都是在北京录音,然后运回德国制片的其他公司如蓓开、高亭在德国生产,开明在美国生产,歌林在英国,国乐、宝利在日本生产 3、下游:唱片的发行和销售 (1)建立完整、畅通的销售网络通常情况下唱片发行销售的流程是通过总经销商批发然后到分销商、零售店售卖,主要依靠唱机唱片行、各百货商店以及钟表行为主渠道组成唱片的销售网络 胜利公司有一广告:“本公司唱片之已发行者计四百余种,集中国古今音乐流源之大成印有详细目录,请向全国各埠各大商店、唱机唱片公司索阅或请直接索函,即当寄奉14)虽然说的是唱片目录,由于目录往往与销售捆绑在一起,基本也说明了唱片的主要销售网络:即唱机唱片行及各大商店唱机唱片行是唱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