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系统中的太阳能资源评估1.1辐射数据要求太阳能电站附近气象站、生态站等长期测站的辐射观测数据1.1.1 注意事项收集长期测站的辐射观测数据时,应包括观测记录数据的辐射仪器型号、场地周围环境、周围遮蔽情况,以及建站以来站址、辐射观测仪器及其周围环境变动的事件和情况等 1.1.2 收集数据类别应收集长期测站的以下数据:a) 有代表性的连续10年逐年各月总辐射量、日照时数b) 近30年来月平均气温,建站以来记录到的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c) 建站以来记录到的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及发生的时间及风向、冻土深度、积雪深度、每年出现的雷暴日数、冰雹日数、沙尘暴日数等 1.2太阳能电站辐射观测数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的规定进行总辐射观测,获取太阳能场的总辐射、气温、风速、风向、日照时数等的实测时间序列数据,现场测量应连续进行,不应少于一年1.3辐射数据处理总则:辐射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验证、订正以及计算太阳能资源所需要的参数1.3.1 数据验证完整性检验d) 数量:数据数量应等于预期记录的数据数量e) 时间顺序:数据的时间顺序应符合预期开始、结束时间合理性检验a) 依据日天文辐射量等对其合理性进行判断。
b) 总辐射最大辐照度<2000w/㎡c) 日总辐射曝辐量<可能的日总辐射曝辐量(见附录A)不合理和缺测数据的处理a) 检验后列出所有不合理的数据和缺测数据及其发生的时间b) 对不合理的数据再次进行判断,挑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数据,回归原始数据组c) 将备用的或可供参考的同期记录数据,经过分析处理,替换已确认为无效的数据或填补缺测的数据1.3.2数据订正目的:数据订正是根据长期站的总辐射观测数据,将验证后的光伏并网电站辐射数据订正一套反映光伏并网电站长期水平的太阳辐射数据长期测站具备的条件:a) 与临时辐射观测站同期辐射观测相关性较好b) 具有10年以上的辐射观测资料c) 距离光伏电站较近订正方法:将电站辐射观测资料与同期长期气象站辐射观测资料做相关性计算,确定经验系数,降临时观测站辐射资料订正为反映光伏电站长期水平的代表数据应收集的长期观测站有关数据见4.1.21.3.3数据处理将订正后的数据处理成评估光伏电站太阳能资源所需的各种参数,包括水平太阳总辐射量、水平面峰值小时数、光伏阵列太阳总辐射量、光伏阵列最佳倾斜角、光伏阵列峰值小时数等水平面平均总辐射量:10年平均的月平均、年平均总辐射量。
水平面峰值日照时数:10年平均的月平均、年平均峰值日照时数峰值日照时数计算方法见附录B光伏阵列太阳总辐射量:a) 固定安装式:根据水平太阳总辐射量结果,按照推荐的计算方法计算不同角度(10-90)倾斜面上各月太阳总辐射量(见附录B)b) 单轴跟踪系统:以固定倾角,随着太阳轨迹的季节性位置的变换而改变方位角,计算其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量固定倾角一般取光伏阵列的最佳倾角)c) 双轴跟踪系统:随着太阳轨迹的季节性位置的变换而改变方位角和倾角,计算其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量 光伏阵列的最佳倾角:光伏阵列的最佳倾角是指太阳能电池方阵一年发电量为最大时的最佳倾斜角度比较倾斜面不同倾角的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计算结果,得出全年最大太阳总辐射量时对应的倾角,即为光伏阵列的最佳倾角 光伏阵列峰值日照时数:根据光伏阵列获得的太阳总辐射量,计算其各月峰值日照时数(见附录B)1.4太阳能资源评估的参考判据1.4.1日峰值日照时数评估 以日峰值日照时数为指标,进行发电适宜程度评估,其等级见表1. 表1.水平面日峰值日照时数等级等级太阳总辐射年总量日峰值日照时数并网发电适宜度1>6660MJ/(㎡.a)>1.1h很适宜26300~6660 MJ/(㎡.a)4.8~1.1h适宜35040~6300 MJ/(㎡.a)3.8~4.8h较适宜4<5040 MJ/(㎡.a)<3.8h较差1.4.2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 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太阳能光伏电池组的影响,大风、冰雹、雾霾、沙尘暴、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光伏电站的受影响程度和实际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