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议东亚领土和海洋权益的政治经济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18KB
约20页
文档ID:194038177
小议东亚领土和海洋权益的政治经济_第1页
1/20

小议东亚领土和海洋权益的政治经济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安全形势持续趋缓,在总体上保持了和平与稳定然而,地区内还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和日本则是地区内与邻国相关争议最多的两个国家长期以来,中国与邻国曾既有陆上争议也有海上争议,日本则只有海上争议此外,东南亚国家之间也有一些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作为两个地区大国,中日在传统上分别被视为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其与周边国家的争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地区相关争议的概貌 本文围绕东亚中日俄韩及东南亚国家间争议的6个主要案例展开研究,分析争议发生的原因,概述争议演变的状况,探讨导致演变的主要因素,总结争议演变反映的相关国家间及整个地区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决定了东亚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的过去与现在,而且将决定其未来;而后者的演变也将对前者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中苏/俄边界争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苏边境上存在着三条界线:条约线、苏图线和实际控制线条约线是19世纪中后期中俄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定的国界线,根据这些不平等条约,沙俄把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据为己有;苏图线是苏方地图所标示的边界线;实际控制线是中苏双方实际控制的边界线。

从条约线到苏图线再到实际控制线,苏俄占领了中国更多的领土由于三条界线并存,中苏国界形成了许多争议地区和争议岛屿,总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①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双方争议隐而不露1958年,中国政府决定逐步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问题此后,中苏两国政府开始进行勘界工作最初的勘界工作基本是在友好、信任的状态下进行的然而,随着中苏两党发生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分歧,两国关系开始趋向紧张,边境摩擦也随之上升,1960年发生了中国新疆6万多居民逃往苏联的严重事件60年代初,两国边界问题被正式提到了谈判桌上 第一次谈判于1964年举行当时中苏关系尚未彻底破裂,双方就东段边界走向一度达成初步共识,后因意识形态斗争因素加重而未能签署协议第二次谈判(1969-1978年)因两国关系全面破裂,并已发生过边境军事冲突,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第三次谈判(1987-1991年)随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而较快取得了进展1991年5月,中苏签订《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基本解决了双方边界争议最大也是最困难的部分苏联解体后,日益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的中俄两国继续谈判,先后达成《中俄国界西段协议》(1994年)和《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2004年)。

以2005年6月互换补充协定批准书为标志,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4300公里的边界问题 纵观中苏/俄边界争议演变及其解决过程,政治关系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中苏结盟的情况下,两国边界问题基本被掩盖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边界争议越来越突出,不仅导致双方重兵对峙,而且引发了军事冲突8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显著改善和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为双方解决边界问题创造了重要条件;苏联解体后,随着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迅速发展与加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边界争议得到彻底解决 经济关系的作用在双方争议的解决中则明显弱于政治关系当年中苏政治关系的恶化迅速导致了两国经济关系的恶化1987年重启边界谈判时,中苏经济合作水平很低,发展经济合作不是双方解决边界问题的重要考虑后来,随着政治关系的改善和边界争议的缓解,两国经济关系也开始发展,并对中俄双方最终彻底解决边界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俄在历史上签订的有关条约给双方解决边界问题带来了复杂的影响由于是不平等条约,它们是造成边界争议的历史原因之一;由于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政府行为,它们最终又成为双方解决边界问题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在中苏第一次谈判时,中国的基本方针即是:尽管一系列历史条约是不平等的,中方还是愿意从现实情况出发,以条约为基础,通过谈判解决边界线问题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不平等条约问题占据了主导地位,边界争议严重升级后来,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明显改善,双方得以越过了这一历史障碍 在去除了历史上不平等条约造成的领土问题后,中苏有争议的领土面积显著缩小,并且基本上不具有重要的经济与军事意义因此,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俄及中国与哈、吉、塔三国政治关系的明显改善与发展,绝大多数地段的争议较快地得到了解决曾由俄方实际控制的黑瞎子岛则是个例外,由于具有较多的军事、经济内涵,它是中俄东段边界最后解决的问题 二、中越陆地边界与北部湾划界争议 中越陆地边界全长l300多公里19世纪80年代,根据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中国清政府与法国殖民政府签约,划定了中越两国边界此后,中越两国历届政府都对此予以承认,但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对边界线的准确位置和具体走向有某些不同认识,因而存在一些小块争议地区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越陆地边界基本上是和平安定的,并成为中国援越抗法、抗美的前线。

然而,1968年后,随着双方战略分歧的出现,中越边界摩擦显现并在越南统一前后迅速上升中越北部湾争议则是在70年代才发生的当时,随着现代海洋法的发展,两国在北部湾的海洋权益主张出现了重叠20世纪70年代中,中越曾两度就解决陆地边界和北部湾争议进行谈判,但都无果而终1979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中越边境地区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双方的跨界作战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两国重新着手解决双方争议1993年10月,双方签署《基本原则协议》,决定从实际出发,先集中解决陆地边界和北部湾问题,同时就海上问题继续谈判,争取找到一项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90年代中期,由于越南忙于改善对美关系,中越政治关系一度停滞不前,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双方都感到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1999年,中越领导人共同确定了在新世纪发展两国关系的指导思想(“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与总体框架,两国间的政治互信明显提高与巩固此后,中越解决争议的步伐大大加快1999年12月两国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2000年12月又签署了《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中越陆地边界与北部湾划界问题都得以解决。

在两项谈判中,北部湾划界谈判要艰难得多,“一波三折,起伏不定”,“谈判密度之高,在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① 在中越陆地边界、北部湾争议的演变与解决过程中,双方的政治关系与争议的互动极为明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越关系被称为“同志加兄弟”,开展反美斗争是双方的共同目标,边界问题完全未提上两国议程从70年代中起,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双方的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也迅速激化冷战后,战略分歧的消失和友好合作关系的恢复则为双方控制与解决争议打开了大门,而解决争议取得的积极成果又进一步巩固与促进了双方的政治关系不过,与中俄关系不同,中越之间是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的关系,加上实现关系正常化时,双方军事冲突才结束不久,越南对中国的安全疑虑与戒心较重,以致双方政治关系改善、发展的路途较为曲折双方解决争议的进程与双方政治关系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 与政治关系相比,中越双方经济关系与领土争议的互动程度较低当时,随着政治关系的改善,中越双方也开始推进经贸关系,但总的来看,20世纪90年代,双方经贸关系仍很薄弱,“边贸多、国贸少,贸易多、投资少”,对于两国解决争议来说,不是主要推动力量进入21世纪后,中越经贸关系的发展明显加快。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发展,它将可能与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一起对解决双方的南海争议起到促进作用 与陆地边界争议相比,北部湾划界争议解决的难度要大得多之所以如此,除后者的经济利益较大外,法理依据上的不同也是重要因素两国陆地边界划界在历史上曾有国际条约,而北部湾争议却是新生问题,其解决难免要花费两国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三、中国与东南亚五国在南海的争议 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东南亚五国之间存在着南海争议,涉及岛礁、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海洋资源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些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西沙主权总的来看并未表示异议然而,随着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及60年代末南海探明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后,它们都对南海提出了各自的权益要求,南海争端由此而生70年代末中国开始积极进行外交维权交涉,中越之间曾于1974年、1988年分别在西沙、南沙发生两次海上军事冲突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普遍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随着对油气需求的迅速增加和对海洋资源认识的空前提高,越、菲、马等国率先加强了对南沙海域岛礁和海洋资源的争夺与控制中国则在1992年公布《邻海及毗连区法》,以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1994年中菲之间爆发美济礁事件,南海争议一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此形势下,中国与有关各国开始为解决南海争议做出尝试90年代初中国正式提出了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南海争议的主张;1994年又在中国-东盟外长对话会上全面提出了解决南沙争议的立场,表示愿与有关国家根据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和平解决南海争议,并受到东盟各国的欢迎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4年11月,中菲签署在双方争议地区共同勘探油气资源的协议;2005年3月,以三国石油公司签署南海联合地震工作协议为标志,中、菲、越三国朝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近两年来,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南海争议有所抬头,中、菲、越间共同开发计划陷入停滞,有关国家在渔业、油气勘探等方面的摩擦频频发生,但这并未扭转南海总体稳定的基本形势 纵观南海争议约40年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南海争议表现为复杂的主权争议和多种利益之争,解决难度很大争议不仅存在于中国与东南亚五国之间,而且存在于五国中的某些国家之间此外,一些国家与国际石油公司在南海争议地区进行“合作开发”,致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由于这一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又有通往中东的重要海上通道,加上争议各方所持法理严重对立,南海争议呈不断增多的趋势 但也应看到,冷战结束以来,南海争议虽然时起时伏并逐渐升温,但在总体上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近20年来,南海没有出现过重大军事危机,更没有爆发任何军事冲突争议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持续发展,中国与东盟总体关系的不断加强,①对于平抑南海争议起到了重大作用 作为南海争议中的大国和主要当事国,中国的相关政策对争议的发展举足轻重长期以来,为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为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国对南海争议一直采取克制态度,提出了诸多和平解决争议的主张近年来,中国更进一步提出要使南海成为“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中国所采取的政策,对于缓和南海争议功不可没② 随着中国-东盟关系从一般对话发展到战略伙伴,随着双方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南海争议已经成为战略伙伴成员之间的争议这一重大变化对于解决南海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战略伙伴关系要求争议各方更多从长远利益出发,努力使局部分歧服从区域合作大局,积极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从这样的高度看待南海争议,虽然其未来解决的路途仍不平坦,但对其前景也许可以抱一种更为乐观的态度。

四、中日东海争议 中日东海争议包括钓鱼岛列岛(下文简称钓鱼岛)争议和东海划界争议 钓鱼岛面积约6.3平方公里,是中国的固有领土,1895年初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钓鱼岛本应与台湾一起归还中国,却先为美国控制,后又在1971年由美国交日本管辖美国的这一做法当时即遭到中国政府及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