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传人:洛** 文档编号:194022606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丽河镇中心校 王建红 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语)。要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焕发教育活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周边环境。力求让数学课堂充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气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1相信学生都

2、有创造潜能,用全新的标准衡量学生。只有我们肯定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该能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中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能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 .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己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一言堂”、“家长制”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更不利于灵感的触动。作为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既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同学、教材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判。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完善的提议要引导补

3、充。 3、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为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 二、巧设探索情境,赋予尝试乐趣,培育创新精神 “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学生思维的时空,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设置情境

4、触发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巧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考先生:“只要你报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判断出来后,学生好奇心就转化成求知欲,迫切想了解其中奥妙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对又快呢?”这就激活了学生质疑的思维火花。 2、启导学生自主试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切实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多样的探索尝试,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增

5、加一份创造的信心,体验一下成功的愉悦,驱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3、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本无法培养。不少教例表明,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好动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探究各种形体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加强思维训练,身教重于言传,发展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心理学家常以发散思维的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创造

6、力的指标。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知识的优化组合中举一返三、触类旁通,最终获取求异思维能力。 1、构建知识体系,训练发散思维。网络式的知识是发展和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大量的、系统性的数学知识,才能从数学材料的诸方面去大胆猜测、“自由”发散。而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便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2、沟通多向联系,提倡标新立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原有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活动带有因人而异的“主观色彩”。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多进行研讨。学生彼此之间在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可以反馈不同层次的信息,形

7、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可以“个别智慧”影响“集体智慧”,使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若有学生提出新颖设想、发表“高见”,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保护其“新发现”,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在“新”、“奇”上做文章。 3、教师言传身教,“创新”培育“创新”。“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四、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想像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像的参加,智力的开发,艺术的创造,科学的发明就都难以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去,使之如临其境

8、,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五、开展创造性的课外活动。 创造性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正式课程以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如编故事、演节目;写日记、出书办报;知识竞赛、脑筋急转弯;剪纸、折纸、雕塑、拼贴等手工制作;开展“当我长大了”、“假如我是”主题演讲会;为班级、学校或村镇出谋划策,规划一所学校、游乐园、街心花园,并做出模型、绘出草图等等,都属于常见的创造性课外活动。组织指导这些课外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的创造,千万不要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或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表扬那些富有创意的观点、作品或行为,让学生养成开动

9、脑筋,创新求异的思维习惯。 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努力,去探索。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加强思想教育,增加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层层剥笋地挖掘课文中的新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品尝到发现的喜悦等等。 七、鼓励探索求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有好多形式,如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一个苹果的时候,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问

10、题:“一个苹果传了一圈只吃了一小半,那剩下的大半个苹果到哪里去了?”课文中没有交代,老师顺势把这个问题“踢”给学生。大家议论纷纷,提出了好多设想。老师又引导大家对这些想法进行比较、评论,否定了那些不合情理的,肯定了那些新颖合理的。于是,在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在讲称象的时候,有个学生问:“曹冲的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大家议论纷纷。不得要领。老师有意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鲁班被叶齿拉破了手而发明了锯,人们由鱼鳔的功能而发明了潜艇;我们看看前几段,想想曹冲可能是受了什么启发?”读书后,有人说,曹冲是受了蠢官员的启发。官员在讲到称的时候,曹冲想,秤杆子有记号,能知道象的重量,我在船舷上刻下记号,不是可以称象了吗?有人说,官员在谈到宰象的时候,曹冲想,把象宰成一块块的可以称量,石头也是一块块的,能不能代替一块块的象呢?虽然结论不同,但都有道理,老师都予以肯定。还有一次讲小马过河,当归纳出全文的主旨“凡事都要亲自试一试”时,有个同学忽然提出不同意见:“老师,有些事是不能试的,有些事是不该试的。”逆向思维,正是产生新观点的大好时机。老师马上问:“请大家说一说,哪些事是不能试的,哪些事是不该试的?”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说了好多。学生的意见和课文的结论结合在一块,一个更为全面的观点就此产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