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4003303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 摘 要:道德情感是人类品德结构形成的重要条件,是促使青少年将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而小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行为等能力学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有必要对道德情感进行研究。本文在分析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 一、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应符合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一是,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阶段性,主要包括道德情感程度的阶段性、道德情感内容的阶段性及道德情感形式的阶段性。首先,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其道德情感有强弱的

2、差异、稳定与易变的差异、平衡与起伏的差异;其次,随着小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变化,其道德情感的范畴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由对自我道德情感的体验向对他人道德情感的体验拓展;再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道德情感的倾向性、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如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较少用同一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其对人的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常常是从物质上去支持和帮助他人。而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在表达其对他人的同情心时,往往既有言语上的表达,又有行为上的表达,在精神与物质上都提供帮助。 二是,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依附性。小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正处于情感的启蒙、发展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被归属感和对父母的依恋感所包围,因此在学校也会去寻

3、找类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会从对家长的依附转为对老师的依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又会转为对学生群体的依附。 三是,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易受感染。小学生自觉的道德情感具有优势,在感官上受到刺激而后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激烈波动,并且在动作、表情、情态上表现出来。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情感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人或事的影响,并且这种情绪的体验更容易留在其记忆系统中,成为其个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一是,根据其阶段性选择合适的道德情感内容和方法。小学生对具体的、与生活较近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感受也会较深,但是对抽象的道德概念与复杂的道德现

4、象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而是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二是,根据其依附性,利用和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布置一个温馨的教师和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进而促进其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道德认知过程中,应该将道德规范、道德要求及道德品质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联系,让抽象的道德内涵通过具体而形象的人或事变成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的人生经验,激发其情感参与。 三是,根据其易受感染的特点,激发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请安体验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因素,其爱憎好恶、喜怒哀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

5、要让学生具有道德情感,教师首要要对学生、对其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爱;其次对交给学生认知的道德,要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道德实践都应该以引导为主。在引导时,除了外在的情感激励外,还应引发学生内在的为善之后的自我满足感、愉悦感,即“为善之乐”的情感体验。教师不断地肯定,赞扬某种行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群体行为倾向,被赞扬的学生由于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增强,会自觉进行道德实践,并从为善中获得愉悦,久而久之,道德习惯自然形成。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 (一)以境生情,启发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差异,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间的情感氛围,

6、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与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有效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并在其中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产生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内心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进而引起共鸣。道德教育的源泉在于生活,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道德认识,升华其道德情感。 (二)以情激情,促使情感的迁移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充满爱,要以健康的、饱满的情感来为学生

7、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其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力,进而“以情感人”。 (三)以知促情,达到情理交融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项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转化,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对于教材中国的内容,教师应该依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性、社会性事件与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评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反复强化其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 三、结束语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8、,具有差异化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个性特长,在课堂生态中的功能与地位也有所差异。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情感、认知、行为等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认真分析、仔细寻找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水平与教材要求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并积极思考调整及解决的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两纲”,并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单纯地将情感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运用,显然是不够的。该课程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协调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8:43-45. 2冀培富,李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08:71. 3王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4,22:80. 4卢成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刍议J.华夏教师,2015,02:86-87. 5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6:101-102. 6张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以情感育人J.学园,2015,10:10 作者简介: 宋宁宁(1986),男,贵州黄平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