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1)

Wo****C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KB
约5页
文档ID:19399157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1)_第1页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1)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一、导言1.课程定位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社会科学学习领域的重要课程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课程的基本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它与学校其他课程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紧密结合,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小学生品德培养和文明行为养成的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让学生初步获得道德法律规范等社会知识,初步形成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分析^p 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社会实践与服务等能力,使学生有理想、有爱心、会尊重、讲诚信、守规范、负责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逐步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2.核心素养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行为核心图示及说明如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核心素养结构示意图生说明: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能力是指辨别是非与真伪,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的能力分析^p 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力是指分析^p 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的能力。

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依靠家庭、学校以及有关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是指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注:小学设置德育课程有一个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学设置思想品德课程,以“五爱”教育为中心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综合原思想品德、社会、生活与劳动等学科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而成的3.课程理念(1)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是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其核心是良好品行的形成本课程坚持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使学生有理想、会尊重、讲诚信、守规范、负责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适应与参与社会生活2)学生的社会生活是本课程内容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本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要关注、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3)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本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提高本课程教育的实效性重在内化,关键在实践体验本课程倡导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在教学中要创设和利用社会生活情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

4)促进学生知、情、行和谐统一与个性化发展是本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知、情、行和谐发展的过程,也是有差异性的个性化发展过程本课程的评价要以此为出发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综合性和多元化的评价,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教育功能4.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螺旋上升●由近及远按照家庭与学校、社区与家乡、祖国与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逐步展开,不断拓展学生的社会知识与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由表及里知识的习得,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要从社会事实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化,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经验和思想品德●螺旋上升本课程所呈现的知识在低年级、中高年级螺旋式上升与此同时,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也随着学习年段的提高而不断深化说明: 低年级指1-2年级,中高年级指3-5年级)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些浅显的社会常识,懂得初步的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2)方法与能力目标经历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过程,初步具有收集与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观察分析^p 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社会实践与服务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理想、有爱心、会尊重、讲诚信、守规范、负责任,乐创新、懂勤俭、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爱国精神、公民意识和一定的国际意识2.阶段目标三、学习水平界定《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水平分类表四、内容框架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内容模块主题结构表五、内容与要求模块一作为家庭的一员主题1 家庭成员的关系【概述】家庭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通过对家人的观察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在感受家庭成员的亲情和家长的期望,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建议模块三作为社区的一员主题1 社区的机构【概述】社区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社区生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领域的扩展通过参观、访谈认识和了解为人们服务的社区机构及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区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热爱社区的意识建议6课时模块三作为社区的一员主题2 公共生活及规范【概述】社区生活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公共生活领域,引导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丰富生活经验,学会生活技能、增强辨别是非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建议35课时模块三作为社区的一员主题3 社区内人们的相互依赖和协作【概述】社区成员比邻而居,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结成生活共同体。

通过整理资料,参与实践,引导学生与社区成员和睦相处,以公平而理智的方式解决矛盾和纠纷,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平等合作的意识建议6课时模块三作为社区的一员主题4 社区的差异和变迁【概述】上海市有二百多个各具特色的大型社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了解社区的差异和变化,是了解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前提,是进行热爱新上海、建设新上海教育的基础通过考察、比较等方式,理解变迁、尊重差异,增强文化认同感;探究社区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议9课时模块四作为上海的一员主题2 上海的地理环境[概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阅读上海市地图,并认识上海的地理环境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建议10课时附二:小学品德与社会分学段课时安排本课程规定总课时数应为408课时,建议总课时数为规定总课时数的90,即367课时,其余10的课时数为机动建议小学低年级总课时数为122课时,中高年级总课时数为245课时附三:“学科能力”和“能力环节”结合的学科能力表示方式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能力第 5 页 共 5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