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教育教学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根据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解读,提出以突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用性与职业性为原则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述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概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具备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教育教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骨干队伍的建设为目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拉开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序幕;1997年,教育部在国家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试点;2006年3月,教育部正式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束试点阶段从1997年北师大等16所首批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达57所。
招生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由最初只招收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到1997年招收普通中学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1999年至2001年,增加了其他中等学校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和有中学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干部;2002年批准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报考;2003年招生对象又扩展到政府机关教育部门中具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管理人员至此,一个全方位涵盖基础教育战线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已经形成 3、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两者平行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体系从1996年至今,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有关教育硕士培养的政策,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指通过国家规定的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或按照规定免试录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承担工作任务,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1、课程设置。
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有关联的课程体系目的是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创新与发展现有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是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按照学分分配比例,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院校可以将课程设置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学分比重对等;专业必修课学分少于学位课;在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践性学分,辅助课程培养 2、教学方法教育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实践环节在国外的专业学位教育中,特别重视实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注重的是对培养对象的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3、培养年限目前,各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均为两年,第一学年在校集中脱产学习,修满课程学分;第二学年回原单位开展实践并撰写学位论文,参加答辩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使学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吸收消化课程内容,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对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 三、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单一,缺乏指导性和个性。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现代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从总体来看,培养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单一,培养出的人才没有个性;二是忽视教育硕士的特点,造成与教育学硕士的混同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突出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取学分形式,课程设置的重点在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这两者都侧重于基础类课程,各学校设置比较一致,传授的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学位课程所占的学时较多,必然削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 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结构中,公共课所占比重偏高,学科专业性不突出,没有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性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却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更新而各院校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活动要求差异较大,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不重视这一环节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求学位获得者既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课程的设置使教育学门类的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相冲突如何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融合,使教育学门类的课程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应用型的培养理念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既是开展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硕士教育的归宿点明确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教育学硕士的显著特点要求教育硕士的服务定位在基础教育一线,教育硕士不仅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加强实践性为提高我国教育硕士的质量,培养单位应参考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合理安排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类课程,突出学科特色,重视实践性课程其次,要考虑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增加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教学方法上组织互动和研讨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系统讲授,使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开展系统的知识讲授、专题讲座,将课堂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提供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操作,强调经验与体验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梁景和,齐军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2]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行工作条例(第三稿)[Z].2002(6).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