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及单元学习任务)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93918593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PPTX 页数:208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及单元学习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及单元学习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及单元学习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及单元学习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208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及单元学习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及单元学习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及单元学习任务)(2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 劝学 师说 P35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P77 12 拿来主义 P110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P140 单元学习任务:议论要有针对性 P175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把握论点 P188 【认识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 家。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主张“ 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有重 要影响。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 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了解背景】 荀子和孟子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但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 子的观点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2、人要保持自 己的善性;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 反省才能弃恶从善。因此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 育的重要性。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任稷下学 宫祭酒时,针对来自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 劝学原文很长,课文是节选。 【相关链接】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是以春秋时孔子为 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 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 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孟子 和荀子为其中两派代表。 知识识积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3.记诵荀子中的名句 (1)青,取之

3、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4)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劝学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修身 (6)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不苟 (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荣辱 (8)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王制 问问题题研讨讨 【任务一】 把握本文的观点态度 1.本文的题目是劝学,那么荀子“劝”人们去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从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 改变人恶的本性,

4、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 也就是品德。 2.文章用“君子曰”引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好 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参考答案: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 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学习的意 义、作用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 不能停止学习。 3.课文节选部分共四段,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其余三段各从 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第2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3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4段: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任务二】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作者用“青”“冰”的比喻论证

5、了什么 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2.作者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 了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这个比喻论述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这个观点,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 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参考答案: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 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借 助了外界条件,有力地论证了学

6、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4.课文第4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参考答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 后反面设喻论证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先反面后 正面设喻论证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 喻论证的。 5.作者在论述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时,是从正反两个方面 展开的。请填写出“积”与“不积”的具体内容与结果。 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课课堂活动动 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知识激增,有人认为 荀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也有人认为荀子的观念已

7、经过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 题的? 提示:荀子的终身学习、注重积累、善假于物、持之以恒这 些观念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可结合生活感受分析。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论证的逻辑之美 1.明确的针对性。集中笔墨论透一个问题是荀子议论性散 文的一贯风格,劝学是其代表。文章不蔓不枝,始终围绕 学习展开论述。首段亮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 着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阐释:第2段论证学习的意 义在于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第3段论证学习的作用是使本性 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第4段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 度贵在积累、坚持、专一。首段总揽后三段,而后三段

8、既各 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 2.严密的逻辑性。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 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如最后一段,先强调“ 积”的重要性,说明学习要重视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再强调“恒 ”的重要性,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段末则着重强调“ 专”的重要性,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积”“恒”“ 专”,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从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学 习应有的正确方法和态度。 【素材挖掘】 学习是终身的习惯“学不可以已”,只有不断地学习,人的思 想才能像滚滚江水,永远保持新鲜与活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 的步伐。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按

9、常理推 论,荀子的学生也理应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者,然而身 为荀子学生的韩非、李斯却是法家思想的提出者和集大成 者。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成功需要持之以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不仅雕刻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成功不会一蹴 而就,耐心和毅力永远比机遇更重要。 借助他人成就自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成功的取得有时不能仅靠一己之 力,要善于借助他物,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质变需要量变的准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词句都说明了积累

10、 的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在推动事物发展方面有 重要作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 解析:规:圆规。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是“于此”的意思;D项 中的“焉”是语气助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修身进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 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 很好地借助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

11、,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 力。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理外,几乎都是比喻说理。通过比 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答案:A 解析:A项,“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说法 错误,作者认为“思”不如“学”;“论述的中心”也不正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参考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 见识明达,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了。 (2)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拿刀刻东西,中途

12、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 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二、思考与探究 5.在劝学中,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孔子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唐代的韩愈 也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诸位先贤在“学 与思”问题上的看法明显不同。你对“学与思”有怎样的认识?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略 师说 【认识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 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 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 宗元并称“韩柳”。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

13、天命 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 昌黎集四十卷,另有外集十卷。他提出的文道合一、 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创作理论,对后人很 有指导意义。 【了解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说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 八年(802),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 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 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 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 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 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

14、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 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的从师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 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 义。 【相关链接】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 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 修、“三苏”等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 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面貌焕然一新。 六艺:一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指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在师说 一文中,采用后一种说法。 知识识积积累 1

1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 )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 (5)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 4.记诵韩愈诗文名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师说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7)业精于勤,

16、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8)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与孟尚书书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10)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韩愈谢自然诗 问问题题研讨讨 【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论述层次 1.文章第1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 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其间 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 参考答案:本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1段所提出 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3.第3段举孔子从师的实例和言行,其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以孔子从师为范例,既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又 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4.第4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段文字与文章的中心观点有 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说明了作师说的原因。是继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