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

上传人:大学****料库 文档编号:193898254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1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 风 (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 【注释】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 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 思有相似性。

2、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 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 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 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释】万岁山、蓬壶殿:指

3、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3、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 4、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5、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出作者的 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20162016 年海南省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年海南省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本诗约作于 1129 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

4、稳,金兵南下。苗傅、刘 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6、请赏析本诗写景的艺术手法。 7、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门。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8、这首诗多处写到“影” ,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 并加以说明。 9、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桃夭

5、(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n)蓁:草木茂盛 的样子。 10、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11、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上海崇明县上海崇明县 20162016 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贫士(其一)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

6、何所悲。 12、从诗歌的体裁看,本诗属于 。 13、下列对诗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万族各有托”呈现一幅欣欣向荣、各得其所的画面。 B.“众鸟相与飞”与饮酒诗中“飞鸟相与还”意同。 C.“量力守故辙”表明作者对“故辙”坚守是量力而为。 D.“已矣何所悲”表面上是说无所悲,实则是悲慨满怀。 14、本诗善于运用“比”的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解析】1、开头四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 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 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2、要点:对荣华易逝、世

7、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 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本诗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 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梧桐巢燕雀, 枳棘栖鸳鸾”似的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开头四句乃登 临所见之秋景 : 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 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遂。这两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第七、八句,说明 他不

8、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象征 朝政不明。“浮云” ,象征谗毁他的恶势力。第九、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 现象。诗人以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 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 他无法 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3、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4、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 ,百姓“填沟壑” ,千村寥落。 5、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 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

9、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 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 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 引起对故国往昔 “繁华” 的回忆。 “想当年” 三字点目。 “花 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 、“笙歌作” ,极力描绘 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 ,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 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 ) ,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 方遍布铁蹄的占领

10、区, 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 比。“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 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 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 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 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 ,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 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

11、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 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 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 ,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 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 、“到 而今” 、“何日”说到“却归来” ,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6、动静结合:“乱” ,风起云涌;“浪卷” ,波浪滔天,为动景。明月朗照、北斗横 斜为静景。视听结合 :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明月北斗,俯瞰波浪汹涌,又听闻岳阳楼 凄凉的角声。本诗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描写空旷凄凉、动荡不宁

12、之景,烘托诗人忧伤不安 的心情。 (答“高低结合”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 “写 景的艺术手法” ,所谓“写景的艺术手法”即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按此思路分 析,不难分析“乱”和“浪卷”等属于动态之景,而明月、北斗横斜和洞庭野等属于静态之 景。当然,也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分析。 7、忠: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 ,一身乱离,却还“欲问行朝旧消息” ,心系 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愤:愤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使自己被迫成为“逋逃病客” , 欲归而不得。愤“盗贼尚纵横” ,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入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

13、不安, 消息虽欲问而无由。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从诗句中的“愁” 、“惊” 、“盗贼纵横”等关键词和注释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 想感情,与题干中的“忠愤”一词不谋而合。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按照诗句如何体现“忠” 和“愤”的思路来作答,且要注意要点清晰,层次分明。 8、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 【解析】8、要看准题目要求,找出“两处” “暗写” “影”的诗句,并进行“说明” 。所 谓“暗写”就是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子。 “浮萍破处见山影” 是明写影

14、子,不符合要求。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 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 ;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 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或芦影) 。 9、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 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 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 10、重章叠句 11、以“

15、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 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0、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和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 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 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11、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 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 福。要点应紧扣文本写出“赞美和祝福”之情。要点要根据意象“桃花” “桃实” “桃叶” 写出家庭幸福这一层面来。要点进行小结时要写出比兴手法的作用。 12、古体诗 13、D 14、诗歌以“孤云”的“独无依”以及瞬息而灭比喻贫士孤独无所依靠,命运无常 ; 以 众鸟比喻庸碌平凡之人,以迟出早归的鸟儿比喻贫士的与世无争,独守“故辙” 。通过比喻 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安守贫贱不慕名利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