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讲解__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上传人:大学****料库 文档编号:193898247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知识讲解__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知识讲解__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知识讲解__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知识讲解__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知识讲解__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知识讲解__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知识讲解__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编稿:李静 考点透视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 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 包含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理 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和 “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 B 级;“筛选文中的信息”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 C 级。 命题趋势命题趋势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这一 考点通常以断句或翻译句子的形式来考查,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将文言 语句翻译

2、由客观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大多数要求翻译的句子出自考题中的文言阅读文本; 而断句通常另选文段,这不仅加大了阅读量,也加大了得分的难度。文言文断句和翻译是对 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知识讲解知识讲解 文言断句文言断句 断句的基本原则断句的基本原则 1.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 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3. 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 断句的基本方法断句的基本方法 1. 文言文断句,其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点,是对通篇文章的领会。理解内容和断句是 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

3、就点 不准。 2.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 、“云” 、“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 提供了方便,遇到“曰” 、“云” 、“言”等字,应在这些字的后面点断。例,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3. 文言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通常要断开,常用于句首 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

4、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至 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可 以断句; “以、于、为、而、则”等词常用在句中。 4. 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 “者也” 、“何之有” 、“如何” 、 “唯是” 、“非唯抑亦” 、“不亦乎” 、“何之为” 、“无乃 乎” 、“可得欤” 、“得无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例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 至于、足以、得无、无乃、

5、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散。一些专有名词,如官 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例,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 5. 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词句的知识来断句。例如,名词经常做主语或者宾语, 遇到了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 ; 看见名词、代词作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 断开 ; 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 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例, (4)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军北略地,至燕南界。 (荆轲刺秦王 ) 6. 古人写文章,

6、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针 句等,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断开一处,接着 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 (5)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 7.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 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 文言翻译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题有沟

7、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文章,又要字斟句 酌, 所以, 它是考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高考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 “直译” 。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将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中。所 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 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文言翻译的六字诀是“替、扩、袭、 增、减、移” ,前三个是词法翻译口诀,后三个是句法翻译口诀。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衡量文言文译文好坏的标准是“信、达、雅” 。简单地说,“信” ,就是要准确; “达” ,就是要

8、通顺 ; “雅” ,就是要有文采。在这三者中,“信”和“达”是基本要求,“雅” 是较高要求。文言文翻译必须准确而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即必须做到“信”和“达” 。 而要做到“信”和“达” ,就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例, (7)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之外有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做序。 (8)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宋庆礼为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疆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上面例句(1)就完全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例句(2)则含有一定的意译的成分。这里的 “在人”翻译成“做人”或“为人” ,就是意译 ; 而“一行边陲

9、”的“行” ,严格地说应该解 释成“巡视,巡察” ,但这样解释显然说不通,而翻译成“任职”则很恰当的。 联系全文,注意语境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文言文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 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 所以, 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应该联系全文, 尤其是上下文, 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翻译。例, (9)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例句联系下文“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 姓,公之本也。”“本”应翻译为“根本” ,即儒家的“以民为本” ; “本事”应译为“根 本的事情” ,全句应翻译成“您想要

10、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 的事情做起” 。 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出关键词语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出关键词语 一般说来, 命题者在设计文言文翻译题时, 所选择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对理解整个句子 的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主要包括代词、有特殊用法的实词、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以及 起重要作用的虚词等。能否准确翻译出这些词语,是整个句子能否准确翻译出来的关键。同 时, 这些词语的翻译也是评卷时的采分点, 翻译准确了, 才能保证整个句子的翻译不被扣分。 1、代词。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如果有代词,翻译时应该联系上下文,明确指出代词所 指代的人、事、物。例, (10)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11、根据上文,例句中的“之”指的是管仲,翻译时必须做出交代,并且下一句中也省略了 “之” ,要补出。这句话的译文是“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 们” 。这里,如果仅仅将“之”翻译成“他”而不指明其指代的是哪一个人,下句中省略的 内容补不出来,就说明对这句话还没有真正理解,就会被扣分。 2、有特殊用法的实词。有特殊用法的实词,在试卷中多有涉及。在翻译时,遇到这类 实词,只有对活用情况做出明确的交代,才能把整个句子准确翻译出来。例, (1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例句中的“师”是名词作状语,“师事之”应翻译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 3、古今词义有

12、差别的词语。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字形上与现代汉语完全一致,但意 思却和现代汉语迥然不同。翻译时,不能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为一谈,要准确理 解它们在句中的含义,做出正确的翻译。例, (1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例句中 “行李” 是古今异义词, 翻译成 “使者” 或 “出使的人” , 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 “行 李”来理解。 4、起重要作用的虚词。在文言文中,文言虚词有的只在语气、结构方面起辅助作用, 有的则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或一定的语义关系。 翻译时, 对那些只起辅助作用的虚词可以不 翻译, 而对那些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或一定的语义关系的虚词则必须做出明确的交代,

13、否则, 就有可能被扣分,甚至导致整个句子翻译的错误。例, (13)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例句中的“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应译为“如果” ;“以” ,是“因为”的意思; 而“其” ,根据上文应该是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全句的译文是“如果因为我又穷又 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 注意句式,译出原句的句式特点注意句式,译出原句的句式特点 古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在历年的文言文翻译题中频繁出现。例, (14)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15)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6)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例句

14、(14)中的“常不见听” ,是一个被动句,应该译为“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 例句 (15)中的“不吾知”是宾语前置,即“不知吾” ,全句应译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 恐人们不知道我” ; 例句(16)中的“殓以嫁时之衣”是介词结构后置(或叫状语后置) ,“甚 矣吾贫”是主谓倒装,翻译时必须把这两种句式落实,译文 :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 上入殓,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题型解读题型解读 【高清课堂:高清课堂:文言实词的积累 17 分 11 秒】 例例 1 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15、 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 B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 陈咸多次议论石显的短处,石显等人对他就怀恨在心。 C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朱云探听并等候裁决,皇帝命朱云上书申诉自己的情况。 D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 红阳侯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进也奏明皇帝让陈咸回到原籍。 【答案】C 【解析】 正确翻译 : 朱云向陈咸探听情况并等候裁决, 陈咸教他给皇帝上书为自己申诉。 例例 2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 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

16、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 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 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答案】B 【解析】京城内下的雨小些。 例例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国都的人于是把我们的木柴当做宝贝一般 B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 我料想它们与竹子在江南(一样)也没有什么不同 C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 令人敬畏有高傲(而)不同一般的气节 D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竹子本可以不离开江南就获得人们的尊重啊 【答案】A 【解析】正确翻译:国都的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竹子当作珍宝。 例例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答案】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