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家风家教和家训 志节高清的香之家 20世纪60年代,台湾有一本被称为“确立新传记的典范”的《林则徐传》,作者是林则徐玄孙林崇墉他概括林则徐成长过程中的家风特点和林公本身的性格时用了两个字:“恬淡”乍一看,这两个字与林则徐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多少有些反差,但细想却透着极深的哲理诸葛亮曾有一句教子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林公之“志”,林公精神境界之“远”,何尝不是从“淡泊宁静”中求之 林家之淡泊首先发自于对“书香”的执着据林崇墉先生追述,林家“历代固守儒业”,林则徐祖父是个廪生,长期漂泊在外教书谋生由于“家口浩繁”,家境日渐拮据,到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这一辈已是“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但林宾日没有因贫丧志,他坚持固守儒业,日夜苦读,希望通过科举途径振兴家道他的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但他在科场却屡试不顺,29岁才考中秀才,补了廪生,后来便再也考不上举人,一直到4l岁,由于过度用功,患了眼疾,才被迫放弃举业,从此致力“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把读书进取的梦想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尽管生活极其艰辛,有人劝他让林则徐改图他业以佐家计,他总是笑而不答。
对于造就后代成器,他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易》以养蒙为圣功,养之时义大矣哉养其廉耻,使达于奇袤;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夏楚收威,特其偶耳;若习焉,有不生玩者乎?” 林宾日教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林则徐从小就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天赋,4岁时,林宾日便把他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启蒙教育,有人质疑这样做是不是太早了,林宾日回答:“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他还特别注重身教,“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据林则徐回忆,他小时从未受过父亲的打骂,连大声呵斥他都绝少有 林则徐曾这样评价父亲:“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文这是说,他的父亲执教学校二十年,从不乱做一件事,也不随意收取一文钱当时考秀才须由廪生保送,有个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宾日保送他,林宾日回绝了他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林宾日当家庭教师,林宾日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绝了他这些都能反映出林宾日安贫乐道的恬淡性格和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 林宾日之所以能甘之如饴地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其妻陈帙的配合是分不开的陈氏也是出身书香之家,嫁到林家时,林家还欠有许多债务,但陈氏不怨天尤人,而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
林则徐从小孝顺,看到母亲辛苦,曾提出要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母亲却对他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可见,林则徐的母亲也有不同寻常的见识 林宾日、陈帙夫妇的高洁志向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是在困窘之中才如此,而是一以贯之,终生不变后来林则徐当了大官,屡次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尽孝,但父母总以过惯了家乡的平凡生活为由而不往,林父还赋诗“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以表心志林母怕拂了儿子的美意,曾短期小住,但仍坚持“珍食必却,美衣弗御”,她说:“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Q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这种超然物外、志存高远的家风,体现了儒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境界,对林则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 乐观融洽的仁爱之家 林家虽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家庭气氛却极其融洽和谐,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林则徐母亲陈氏的维持陈氏在林家最困难的时候嫁过来,但她从未抱怨过日子艰难,为了支持丈夫专心举业,她常常暗地里自己饿肚子,还做出吃饱、轻松的样子林宾日考取秀才后,他们的生活才有些改善,但随着子女的增添,日子很快又艰难如故。
陈氏操持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教育子女互谦互让,面对困窘,一家人过得和和气气,保持了健康的心态,家中绝无争执,也无悲戚情调 笔者曾听林则徐五世孙女林子东讲述,林家后代曾长期保留两件象征性的东西:一盘素炒豆腐和一盏两根灯芯的油灯那是林家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的物证据说,有一年除夕,邻居听见林家欢天喜地地在吃年夜饭,好奇地从矮墙上探望过来,所见到的却是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大盘素炒豆腐!林家夜间照明,也依赖唯一的一盏油灯,平时一向只放一根灯芯,到了大年夜,才加点一根,过年的喜庆气氛便被熊熊地燃了起来后来,林则徐显达,林家过年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那盏油灯和一盘素炒豆腐,一直被作为林家年夜饭的保留节目,以纪念往日的艰辛和家人之间的团结和睦在油灯下吃着素炒豆腐,林家人总要谈论起先祖林文忠公(林则徐的谥号)的种种德行,重复他老人家的遗训,教育后辈把林文忠公的精神代代传续下去 和睦家风需要爱心的滋润,子女成才更需要爱心的浇灌林宾日夫妇极富爱心,为人厚道,他们的爱心不但施之于子女,而且推及宗亲、乡里和学生林宾日所教学生,有的因家贫无法赴考,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薪酬,予以资助。
他“生平尚风气,重然诺,视人之急犹己家虽至贫,而三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难,忘乎其为屡空也”,甚至出门在外,“遇旅人穷困,每竭赀济之,而己转匮乏,略不介意”为了周济别人,宁愿自己匮乏,这种大度的爱心是林氏家风的又一过人之处 林母也同样富有同情心和好施之德,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记述其母亲“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可见林家助人为乐的品格是非常突出的 林则徐之品行受之于家风者尤多,李元度在《林文忠公事略》中写道:“公……自奉俭,而资助族戚,岁必数千金,尤爱士,所至必择其秀异者,召入官署,勖以学行金安清《林文忠公传》也说:“千里之外,旧交故吏,虽历久,辄询其处境之枯菀,有不待请而拯掖者,有当困厄而远为湔雪者,皆喜过望,感之次骨……周旋朋旧,睦敦戚党,必诚必信于细民之情伪困敝,赈灾诸事,深思曲体,凡所设施,即其人自谋,亦不及此这些都反映出林则徐沿袭自家风的乐善好施、急人之难的品德 奋发进取的勤勉之家 林家人安贫乐道,绝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事实上,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变现状的努力奋发进取、昂扬向上,是林家家风家教的又一突出特点。
林宾日因家贫,从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幼年就学着帮父母干活,到13岁才得以入学他拍着胸脯发愿:“男儿当自奋发,岂甘以贫废学焉?”刚入学时,他文理不通,被同学取笑,但他并不气馁,发奋努力,不到一个月就超过了所有的同学,连塾师对他都刮目相看,可见他是个非常要强和勤奋的人由于父母先后去世,他“数年之中,心力交瘁”,但“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以至用眼过度,得了眼疾,后来遭遇科场挫折,他不得不以教塾为业塾师收入少,林家人口多,加上常接济别人,他必须加倍努力,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养其廉耻”“养其天真”的教学理念和“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的教学方法,极受学生欢迎,请他执教的私塾很多他投身教育事业40余年,直到年近70岁才退休,其所教学生,考上举人或进士的多达数十人,乡人对他的敬业精神,无不交口称赞 林宾日勤勤恳恳的执业精神,给全家人树立了榜样为了谋生,林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体面生活的梦想林家生计的另一重要来源,是林则徐母亲的女工手艺距林家不远的三坊七巷,有一条南后街,是福州传统手工艺品的集市街,商业极为繁华林母把用布剪制的彩花放在商店里代销,销路居然不错,于是,她便发动女儿们一起做手工。
林则徐有8个姐妹,个个得母亲手艺真传,大家坐在一起批量剪裁、制作,俨然一个家庭手工作坊该项营生每年可为林家带来不小的收入,虽然发不了大财,但对于林家来说,已是一项极其可观的收入林家上下十几口人,若无此项收入,仅凭林宾日教书的微薄收入,是远远不够家用的 手工利润很低,为了增加收入,林母和她的女儿们必须日夜不停地制作,有时为了赶出货,甚至通宵达旦林则徐在《先妣事略》和《先考行状》中,反复提到当时全家男读女工的辛劳之状:“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这些描写,既是当时林家生活艰辛的写照,也是林家人坚毅勤奋、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生活在这样的勤劳之家,林则徐从小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他每天早起晚寝,手不释卷母亲为了让他专心读书,不让他插手家务粗活,但他只要一有闲暇,就主动帮母亲做事他每天上学,都要先将母亲和姐妹们所剪制的彩花拿到店铺寄卖,晚上从书院归来,再到店里收取货款回来交给母亲林则徐在书院读书期间,如果写出了好文章,会得到书院的灯油奖励,于是他便加倍用功,经常获得奖励,以贴补家用。
在林则徐一生中,勤奋是贯穿始终的突出品格之一他曾经专门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家中:“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他希望勤奋、自立的家风,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林则徐承前启后的家教家训 淡泊、仁爱、勤奋是林则徐家风的突出特点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是他的父亲从幼年到20岁,林则徐从未离开过父亲父亲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处事为学的基本风格林崇墉先生曾这样概括林则徐的人格和作风:“文忠一生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衷,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这一精辟的概括包含了对林家家风的肯定 “任事而不牟利林则徐做事勇于负责,勤奋扎实,有“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之誉,是当时清朝最能干的大员之一道光朝中,几乎是哪里出了棘手问题,便派林则徐到哪里处置他所担任的都是要职,位高权重,但他从来没有借此牟过私利林家至今珍藏一份林公亲书的《析产书》,他分给三个儿子的家产,没有现银,只有三份田屋产业,每份“各值银壹万两有零”他曾想晚年退休后定居北京,但因无力购置房a而作罢,最终回到福州,住在父亲购置的老房子里可见,他将父亲“不妄取一文”的身教奉行终生。
“尽瘁而不热衷林则徐精力过人,勤政无人能比,“在官无日不治事,无日不见客,亦无日不亲笔墨”,经常“昧爽视事,夜过半方息”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终身无嗜好……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工作狂,但他从不热衷为了显政绩搞花架势,处事冷静客观,实事求是在他担任江苏巡抚时,朝廷财政依赖江苏赋税,曾严旨催征,但他没有一味迎合上意,遇到灾荒歉收之年,他甚至敢于单衔上书,犯颜力谏,要求缓征,以苏民力这种勤政爱民的品格也体现了林家的勤奋传统和仁爱之德 “临难而不退避林则徐一生,多次临危受命,但他从未退缩过受命到广东禁烟时,因禁烟牵涉极广,京中师友都为他的此项使命担忧,但他凛然表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他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勇气也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父亲“生平尚风气,重然诺,视人之急犹己”,见义总是忘我向前,急人所难,这种性格在林则徐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造就了他沉毅厚道、正而不谲的品性只要义之当往,他从不推托 “受屈而不怨尤林则徐禁烟、抗英有功,却被昏庸懦弱的朝廷以“办理不善”“误国病民”的罪名革职、发配蒙此奇冤,林则徐没有怨天尤人,在“待罪”和发配期间,一如既往地关注口岸防务和边疆的开发。
许多人为他“窃为不平”,他却能“谈笑自如”,在任何位置上,都能闪亮发光,做出突出的成绩这既反映出他以国家、民生为念,不计个人荣辱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他坦荡、恬淡性格的体现 林则徐所受他父亲的教导和影响,在他位高权重的时候仍在延续比如,林则徐出任考官时,林父便谆谆教导他说:“寒士读书极为不易,衡量试卷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