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重视野下的台地茶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16KB
约12页
文档ID:193833327
三重视野下的台地茶_第1页
1/12

三重视野下的台地茶 一、经济学视野下的商业分析 1949年以后,我国的茶业经济,经历了两个大的时期其一是从1956年至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其二是从1985年至今市场经济时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从经济学的角度,计划经济属于“短缺型经济”,而市场经济则属于“过剩型经济”以云茶为注脚,这种经济特征更是显露无疑 建国初期,从1954年开始,云南全面开展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到1956年彻底完成从此茶叶属于“中央掌握,地方保管,统筹分配,合理使用”的计划经济之列为了支持国家的建设,作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创汇的主要产品,茶叶整体的分配原则是:“扩大外销,掌握边销,调剂内销”这一指导原则,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只有细节上的调整,而无本质的改变能够大量出口创汇的滇红权重最大,其次是内销的滇绿作为边销的普洱紧茶,产销量可观,却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上,更多时候需要补贴外销的普洱茶集中在狭小的香港市场,并借道香港转销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海外地位完全不可与滇红、滇绿相较这一点在与云南中茶公司的副王吉祥的交流中也得到了印证,直到1992以前,云南中茶公司,负责滇红销售的都是一百五六十人的大部门,滇绿也是如此,而负责普洱茶销售的只有五六个人的小组。

对于今时普洱茶市场的盛况,王副总坦言:“这有谁能想的到呢?” 计划经济时期,普洱茶仅仅供应边销、侨销香港等市场,还常常力有所不逮,所以才有广云贡饼等茶,都是以普洱茶的名义进入香港市场对于率先富裕起来,曾经有着“亚洲四小龙”之誉的香港、台湾等地来说,茶叶市场容量体量不大,再加上有历史上积累下来的陈老普洱茶,对于普洱茶的需求并无紧迫性而对于地域广大的内销市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对于普洱茶又几无认识,更加之作为一种短缺经济下的产物,想买也不容易买到这种由计划经济提供产品,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局面,直到1985年被打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茶叶由二类物资被下放到三类物资,朝着由市场经济来调节供需平衡的方向发展香港凭借自己特殊的窗口地位,成为普洱茶市场经济的引领者,既转口做台湾、东南亚、海外的普洱茶贸易,亦开始注意到大陆的普洱茶消费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经济运行有着属于自己的商业逻辑,获得商业话语权,无疑是对己最为有利的就是在这种语境之下,一个是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的老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另一个是云南名山古树茶,作为承继老茶传统的明日之星,渐至于获得市场的追捧过往可品的号级、印级老茶,未来可期的云南名山古树茶,都被赋予了高贵的出身。

其中核心的要点是产自云南名山、采自古树、古法青饼、越陈越香当这一套商业语系建立起来之后,为了确保商业上的高回报,必需确立老茶、云南名山古树茶的稀缺性,才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的老茶”不断被强化宣传“喝一片少一片,喝一泡少一泡!”而新茶中,只有“云南名山、乔木古树、古法青饼、越陈越香”的稀缺性产品,才能担负起未来老茶的历史使命不得不承认,这种商业模式确实成功了回顾过往,从1985年至2015年,这30年之间,大陆的普洱茶消费市场,几乎是从无到有,到如今真正的“名遍天下”港澳台普洱茶商的特点非常明了,并不追求将企业体量做大,而是追求个体的高额回报既往的号级、印级老茶是稀缺的,未来可期的云南名山古树茶是稀缺的,掌握了少量的稀缺资源,从而达到撬动整个普洱茶高端市场为此,他们选择了战略性的放弃,既有产品,又有资源相较于号级、印级的老茶,甚至于现在的云南名山古树茶,七子级的普洱茶获得的认同度要低很多原因是茶商们宣称,七子级的普洱茶来自于现代化大面积种植、现代化批量生产的产品,永远达不到前者的品质,也无法达成前者的价值在这种二元化的思维下,后者被冠以“台地茶”之名已经呼之欲出了,2000年以后被彻底传播开来。

回溯过往,从1995年开始,港台茶商亲身垂范,奔赴云南订制所需之茶随后大陆茶商跟进,且有后来居上之势直到刚刚过去的2015年,名目繁多的云南名山古树茶,终至于达到史上最热络的时候两相对照,备受诟病的台地茶,处境艰难台地茶的未来,路在何方? 2012年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的总结:2012年云南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涉及茶产业从业人口达1100多万人云南省茶园面积达580万亩云南省成品茶总产量17.03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为8.13万吨,绿茶产量5.05万吨,红茶产量3.62万吨,其他茶产量0.24万吨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最具说服力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滇红与普洱的地位惊天互换,发人深省即使是普洱茶在现在云茶中的地位如日中天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知道,当下在国际市场上红茶仍然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红茶非滇红莫属其次是在我国的内销市场,绿茶仍然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里隐藏着一个少有人注意的市场,一直以来我国最大量的茉莉花茶茶坯都来自滇绿,云南的元江也是中国四大茉莉花茶的主产区之一云茶的发展,现下由普洱茶担当大任,但同样需要普洱、滇绿、滇红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这关乎云茶的命运,需要云南省进行省级战略规划,但也是云茶必由之路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多次发表题为“植物多酚――第八营养素”的演讲,每每在演讲的最后,都掷地有声地宣称:“普洱茶,云南人说了算可惜从市场经济来看,并非完全如此普洱茶是由市场经济决定导向,普洱老茶的市场如此,云南名山古树茶的市场也是如此念好普洱茶市场经济的真经,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与千万计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云南涉茶众生来讲,这才是最大的福祉所在 二、科学视野下的技术探讨 台地茶,本身就是一个商业词汇我所见到的较早关于台地茶的解释出自台湾的普洱茶商石昆牧所著《经典普洱名词释义》:“台地茶分为现代管理之茶园茶,以及人工栽培但无管理之粗耕野放茶茶科植物种生容易变异,为稳定茶菁质量,现代台地茶园管理多以良种茶扦插无性生殖,少有种生苗2003年以前,高度人工管理的无性生殖良种茶,都属于滇红、滇绿茶园,用于制作普洱茶原料;2003年底开始,普洱茶大为盛行,滇绿与滇青价格贴近,许多茶贩收购良种绿茶原料以滇青制程制作毛茶 这是各类普洱茶书籍中关于台地茶较有代表性的解释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台地茶是由云南现代茶园种植管理方式引申出来的。

我们无法苛责普洱茶商都用科学主导下的茶业科技理念来阐述而《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则对云南茶园管理技术有详细的记述:一是1949年建国之前的云南属于原始形式的栽培管理阶段以易武、景迈、南糯山等古茶山为代表,埋籽繁殖满天星种植方式,只种不管,只采不培二是以5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现代栽培管理形式的过渡阶段中耕、施肥、修剪、采摘等关键性技术措施跟上三是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80年代前期基本形成的现代栽培管理技术阶段开辟新茶园要做到集中连片,台地平整,有沟有路,等高条栽,选用良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属于高产优质丰产茶园追本溯源,从中可以看到商业词汇“台地茶”的源头所在 我们曾经有听过一句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云南省茶业行业的发展来看,一代又一代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投身于此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当属云南茶园种植方式的转变从1956年至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响应的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或者是促M经济发展,首要任务都是解决“短缺型经济”的桎梏,先满足需求在优质高产的追求目标下,高产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79年之后,云南大力发展矮化、密植、速成、高产的新茶园。

1980年之后,开始推行老茶园的改造从1981年起,每年改造10万亩,计划改造40万亩措施为改土、改园、改树从结果来看,这两项政策措施在当时都非常成功茶园总面积从1980年的139.53万亩增加到1984年的164.88万亩,产量从35.68万担增加到56.33万担 1985年,改造低产茶园项目获得了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20世纪50年代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投身云南从事茶树品种繁育,选育出勐海、凤庆、勐库3个有性系大叶群体种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选育出云抗10号、云抗14号两个无性系的国家级茶树良种更有众多地方有性系、无性系的茶树良种截止到2013年,云南全省茶园面积586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达223万亩,其中云抗10号在云南全省的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正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程启坤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既往的良种选育沿用的是红茶良种的标准繁育出来而大量栽培的这是其与普洱茶适制性的要求,存在先天不足 但在1939年云南红茶诞生之前,云南的茶主要就是用来加工普洱茶的现在对云南名山古树茶的追捧,从品种的选择来讲,也是接续了传统的做法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员张顺高先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古茶即使好到天上,也不是云茶产业的主体,因为它的总量很少,估计只有云茶总产量的百分之一左右。

与现在备受冷落的台地茶相比,古树茶炙手可热虽然有争议,但普遍认同的标准是古茶树的树龄在百年之上以此上推,古茶园应该是在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清末民初以前遗留下来的因为缺乏数据,彼时到底有多少茶园很难考证而现在的说法不一,有说在30万亩以上,也有说在50万亩以上,但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有一个数据可资参照,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1950年云南全省茶叶面积16万亩按理说古茶园面积应该比这个数字还要少才对再加上建国后,从50年代开始直到80年代持续不断地对低产的老茶园进行改造,古茶园面积应该会进一步下降被错误评价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直到2000年以后古茶园的价值被重新认知,然后才逐步被重视起来但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也反向证明,云南茶园的主体,正是现在饱受诟病的台地茶园恰是这一点说明了一个问题:科学也是有它的边界效应的我们绝对不能否认在科学名义指导下云南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茶园的成就和巨大的贡献,但同样也应该正视既往茶业科技的时代局限性,由此,才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逐步加以解决 张顺高研究员不无愤懑地指出:“现代化的,新式的优质高产的茶园,良种茶园,生态茶园,是农业文明几千年探索发展的成果,是茶树栽培技术进步的体现,是云南三代茶人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用汗水和智慧凝结的结晶,它是今天云茶产业跻身于产茶大省的坚实基础,是云南600万茶农改善生计的依靠和根本,商人把它们一律贬称为‘台地茶’,不如老树茶,是不能容忍的,错误的,有否定文明发展和技术进步之嫌。

倒退荒野,是农业文明始祖神农都不能答应的,至于受此影响而去发展荒野茶则是荒诞的笑话我们要用科学说话,坚持科学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统领茶产业发展 从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角度,应该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普洱、滇绿、滇红并重 从云南茶园建设的层面来看,生态茶园的建设,绿色、有机茶园的建设是趋势 从茶树品种选育推广的角度来看,继往偏重于适制滇红、滇绿的品种,也应该重视适制普洱茶品种的繁育,弥补短板 纯从普洱茶品质出发,原料是基础原料品质的高下受环境、气候、土壤与茶树品种的影响,这是从根本上的解决方案生态茶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采其鲜叶制成的普洱茶,品质有明显的提升! 有人曾笑言:现在市场上的普洱,言必称古树茶,想要买一饼纯料台地茶,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反问:天量的台地茶,都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谜底揭开非常简单:普洱茶行业的商业话语体系中,古树茶的名称等同于高端茶,台地茶的名称等同于低档茶为了逐利,自然产生了追捧古树茶,并顺手打压了台地茶回溯过往,从计划经济时期步入市场经济时期,短缺型的经济转变为过剩型经济从1985年到2015年,在这过去的30年当中,整个中国茶行业从常规价廉质低的大宗茶生产为主,转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