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3780108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1、高职学生感恩之心缺乏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讲究忠孝和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每一个人都是在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和在祖国、父母、师长、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人要心存感激之情,感恩之心,要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要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师长、回报祖国、回报大自然所给予的恩情。由于各种负面影响和高职学生自身的原因,高等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1.1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1)高职生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笔者就亲情对800名在校90后大学生进行过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

2、%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即使联系了,其主要动机是要钱,很少有感情沟通;有43%的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2%的人从未在传统节日主动问候父母,有近62%的人从未在寒暑假帮助父母做过家务。这些不重亲情的表现,年级越高的学生,表现的越突出。有的高职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有些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一个月花费两三千元,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购买高端的电子产品和名牌衣物、生日聚会下馆子、通宵上网玩网游、男女朋友外出租房、外出旅游。更有甚者,有部分学生认为父母亲的辛苦供养是理所应当,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能耐,不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 (2)高职生对老师和学校的教育

3、缺乏感恩之情。学生的成长过程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理应受到尊重。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下课不主动擦黑板,上课大声说话、玩手机、听音乐、睡觉,随意迟到、早退等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学生对待教师缺乏最起码的尊重,见到老师擦肩而过,视而不见,如同陌路人,有的同学整天抱怨学习太辛苦,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抱怨学校、老师管得太严,有的学生甚至在背后说老师坏话等。还有个别学生恶意拖欠学费,在网络上辱骂、诋毁学校。 (3)高职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救助缺乏感恩之意。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有不少贫困生通过社会资助和国家助

4、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人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学生工作后肆意跳槽,丝毫不顾忌单位的培养之情。 (4)高职生环境意识薄弱,对大自然的恩泽不知道珍惜。目前国内大学生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的发展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教室墙壁上乱涂乱画、室内外随处乱扔杂物、宿舍和教学楼卫生间吸烟搞、浪费水电、践踏草坪,这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些学生不尊重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侵害动植物的事件时有发生。 1.2高职学生感恩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弱化了感恩教育。高职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抱负寄托在孩

5、子身上,把自己未曾享受的物质条件尽量补偿给孩子,从不求回报。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过分地溺爱和娇宠孩子,对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方面的要求都尽可能地予以满足,但很少去关心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家长对儿女的一厢情愿取代了本来应该双向互动的家庭关系。对于儿女的忘恩的态度,家长也就心甘情愿地泰然处之,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学生不仅习惯了父母给予的优越生活条件,也形成了过分依赖父母的心理,缺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久而久之,子女独立意识削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有些人不但不会感激父母,反而会由爱生惧,由爱生厌,甚至离家出走,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恩、不愿感恩、不会感动,只知

6、索取而不知回报的冷漠一代。 (2)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率忽视了感恩教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学阶段关注升学率,高职学校也主要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尺度,作为评优、评先、入党、选干、就业等的标准。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就业,致使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重视,感恩教育成为了空中楼阁。 (3)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冲击了感恩教育。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感恩教育色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成分、生产方式等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运行普遍崇尚物质利益,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变成了物质或金

7、钱,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观念至上,个体价值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而是狭隘地集中在自我价值上,感恩意识的成长受限。社会不良影响的存在,使很多施恩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甚至造成施恩者官司缠身,纠缠不清,影响了大众的思维判断,导致人们不敢施恩,也就无从感恩,影响了感恩意识的养成。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大逆不道现象揭露的少,更谈不上尖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 (4)高职学生自身的不足影响了感恩意识的养成。笔者多年的高职教育实践认识到,高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分析事件的原因,他们常常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

8、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某些不重感恩风气的影响,结果是高职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给予毫无感激之情,认为不需要他们的回馈,忽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高职生喜欢观看的电视剧、电视节目和电影基本是以搞笑剧或者搞笑的娱乐节目为主,内容缺少让人感动的成分,尤其缺乏那种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滋润,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影响了高职生感恩意识的养成。 2、学校设计并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想品德课,例如,通过感恩、忠孝、仁爱等内容的传授,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种理论的传授,对于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起着重

9、要的作用,仍然是主阵地。但这种教育形式,往往是静态地传授固定的感恩观念,灌输各种感恩规范,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使有实践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感恩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结果是感恩规范难以物化为感恩行为,学校德育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通过一些感恩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是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1)组织开展关爱、帮助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社会、学校、他人给自己的温暖和爱,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心。例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学生活动,党员与有关学生对接,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和就业五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

10、通交流,对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高校开展的院系领导、辅导员春节前走访贫困生家庭送温暖活动等。 (2)坚持不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义工,培养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去偏远山区支教;大学生参与校庆、各种大型社会活动、重大体育赛事等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残疾儿童院关爱老人,关爱儿童。 (3)两课中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两课的理论教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锦州战役纪念馆等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等。 (4)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中央电

11、视台播放的正能量极强的电视节目,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和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如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道德模范人物评选等。 (5)学校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例如五四青年节和端午节,请老师进行五四爱国运动和屈原爱国的知识讲座;学生社团组织爱国诗歌、散文朗诵比赛。 (6)组织开展感恩父母教育活动。例如,号召学生在假期帮助父母做家务,陪父母散步等,开学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汇报;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一封题为爸爸妈妈我想说的家信。总之,针对一些高职学生感恩之心缺乏的现状,高职学校进行感恩教育时,应精心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并认真开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培养感恩之心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并使之常态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感恩父母的高尚情操,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会江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