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3743771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激励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运用 【摘要】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实际出发,结合参与图书馆管理学生的需求,以汪宁红的非现金激励理论为基础,寻求高校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所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学生;非物质激励 为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给广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高校图书馆吸纳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的现象已经日渐普遍。随着学生群体参与图书馆工作的不断深入,也产生了相应管理问题,如:工作懈怠、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服务意识不强。有效激励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与效果。2020年,资深培训讲师汪宁红将10多年的激励研究

2、成果通过非现金激励:如何更好激励你的下属一书,全面揭示了非现金激励的真谛,丰富了企业管理在人才激励方面的思维发展体系。本文将此书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充分结合高校图书馆的现实状况,综合考虑激励对象的特殊性质,总结提炼出了激励学生群体的非物质激励措施,以期从激励方面,推动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同时这也是图书馆实现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随着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馆员、图管会、馆属协会、读者协会、图书志愿者协会等各类学生工作组织应运而生,随

3、之带来的管理问题也更加凸显。2014年,学者王静、尚博等人指出,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学生对工作的认识有误区,缺乏责任感,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等问题。2016年,龚佳剑、崔勇指出,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有着独特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依靠传统的规章制度、奖惩措施等刚性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已经凸显了出学生的工作效率低,积极性不高,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2019年,崔英兰、杨旭等人,在高校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也提及,由于薪酬制度单一,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馆员工作时大多积极性不高,服务效率低,同时存在迟到、早退以及消极怠工等现象。笔者在本单位的图书

4、馆进行简单调研发现,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学生或多或少也存在以上提到的类似问题。由此看来,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所带来的问题,具有某些共性且自始至终未有消减。从以往经验来看,一味地注重完善外在的制度已经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尽管很多学者在寻找问题对策时会提及要结合有效的激励措施,但一直以来,少有学者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来寻找问题的解决对策。 二、运用物质激励举措的可行性分析 (一)非物质激励举措符合高校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成长需求。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基地之一,吸纳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任务的具体表现。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中拥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资源和文

5、化氛围特征,其在文化育人方面主要通过间接或直接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涵养、行为准则、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等产生影响,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高校在校生而言,技能的提高,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精神上的沉淀俨然比物质上的获得要重要。2014年,学者宋娟设计了有关“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愿调查”,其结果显示,35.93%的大学生愿意参加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图书馆工作,50.57%的大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相投的图书馆工作,86.50%大学生更希望在图书馆工作时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其他特长。而相较于传统的简单的图书馆工作,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参

6、与那些工作时间灵活、形式上更富有竞争性、挑战性的工作。由于非物质激励更加注重从内求资源和精神激励方面调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地洞察和审视自己,从而获得全面的提升,因而符合高校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也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非物质激励举措不增添管理成本却有助于实现生馆共建共赢。图书馆吸纳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实践平台,又能有效解决图书馆人手不足、人才结构单一等问题,是个共赢的选择。运用非物质激励举措来管理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学生,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同时也缓解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现实。在不增加管理成本的情况下,将图书馆的愿景与学生的个人工作

7、规划联系在一起,通过共创愿景,共享图书馆发展目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能力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图书馆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开创生馆共建共赢新局面。 三、非物质激励具体实施要点 (一)清晰职责。清晰职责是指让能够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工作范围以及需要担负的责任等。这样一来,学生能迅速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获得相应的存在感;就能以更快的节奏熟悉自己的工作,融入图书馆这个大集体,找到相应的归属感,进而更加专注、高效地完成相应的工作。 (二)充分信任和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见和观点,不挫伤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用欢迎的、开放的、包容的态度接纳他们的成长并且相

8、信他们都想把工作做好的愿望。史蒂芬柯维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给予信任更能激励他人,人们一旦得到这种激励,就不需要被管理或指导,他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信任在非物质激励中所起到的作用。当图书馆注重在管理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正面期待,让他们成就自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信任和尊重,他们就能获得更强的归属感,更多的安全感,从而更加愿意承担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工作。 (三)勇于授权。顾名思义,就是将实质性的权限下放到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岗位,选拔一批能力突出同时又有意愿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管理者。例如赋予馆属协会这样的学生组织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权力,勇于将

9、批判工作质量高低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追求卓越中去做事。此举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还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强烈的自信感和成就感,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图书馆而言,馆员可以减轻相应的工作负担,腾冲时间完成更具挑战性、技术性和研究性强的工作,实现人力资源优化,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 (四)注重认可和反馈。认可就像一支强心剂,可以让人感觉被重视和被培养从而转化成内在的驱动力。管理上,图书馆应当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各种优秀的表现,以肯定、表彰、鼓励和赞扬。例如,可以通过功勋墙、发放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等多样化的方式给足激励。某种层面上,认可和反馈是有交叉的,或者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果

10、把认可看作是一种正面的反馈,那么,后者更多地是指纠错型反馈,它更加侧重于提醒或告知被管理者工作上需要调整和更正的那些方面。要做好这个纠错型反馈,需要图书馆制定和完善某些考核标准,安排相关的人员对学生工作予以跟进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尽早做出矫正。 (五)推崇快乐工作理念。快乐工作理念能够促使学生即使面对挑战也不会感到焦虑不安,负责一项工作,不会因为自身技能的因素而滋生厌倦心理。笔者通过调研获悉,对来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生而言,图书馆在工作分配时注重分工合理、强度适当,同时又能使其获得更多的服务津贴,更能让他们感到工作的快乐;而通过志愿报名方式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学

11、生,他们的快乐点更多地聚焦于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以及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通过干部招聘选拔出来的学生,更热衷于管理协调类的工作任务,能在工作中彰显自我能力和价值往往会使他们乐此不疲。为此,深入了解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快乐因素,为其安排适合的岗位和工作,让他们负责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工作,不扼杀他们在工作中的玩心,这是推崇快乐工作理念应该关注的重点。 (六)鼓励突破创新。一成不变不能使图书馆向前发展,同样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也会因此受到制约。人一旦实现自我突破,或者有机会去尝试创新突破,他就容易获得力量之源,拥有不断的动力,机构也会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可以推动学生充分

12、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勇于推陈出新,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七)帮助建立工作愿景。愿景具有帮助提升目标感、增强向心力的作用,能有效解决人员流动频繁,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由于身份和参与工作形式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稳定性普遍不高。倘若在学生进馆初期就帮助他们建立与图书馆发展愿景相契合的工作愿景,再将愿景细化成短期的工作目标,进而上升到拥有明确的工作规划,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工作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同时还有利于馆内学生队伍的稳定。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吸纳学生参与管理工作是未来的趋势,对此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予以重视。非物质激励试图通过激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避免或者减少相关管理问题的出现,为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方法上再添新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汪宁红.非现金激励:如何更好激励你的下属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2王静,尚博,康延兴.大学生读者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实性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6):102+104. 作者:吕锦容 单位:湛江科技学院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