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探讨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3733698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我们应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习方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教学。今天的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即“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会学。”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下去,培养出的人才没有独创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的人才,给社会做不出贡献,反而造成很大的就业压

2、力,加重社会的负担。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先见之明,要为中国的明天着想,不要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是三只高度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当用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罩扣住三支燃着的蜡烛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本身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蜡烛应从下往上依次熄灭。而本题却换了角度,蜡烛被玻璃罩罩住了,使罩内空气温度升高,由于热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浮在玻璃罩空气上方,蜡烛应该是从上向下依次熄灭,与课本中的实验恰好相反。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变换条件的问题,指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

3、。也让学生明确了一个事实,就是学习知识一定要灵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一些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 三、利用化学学科特色,开创探究性实验教学 如,学习PH值之后,教师让学生采集土壤、河水样本、花瓣、果汁等,让他们用试纸测定各物质的PH值。由于这个实验操作很简便,学生都愿意做。又如,在学习了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氧气后,提出了潜水人员呼吸的氧气是用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取,让学生自己设计利用这两种物质制取氧气的实验。虽然学生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装置,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都制

4、得了氧气。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以便培养他们实验创新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 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并结合生产、生活及自然现象实际,使自己进入化学的殿堂。例如,讲酸碱中和反应时,笔者问蒸馒头时,加入适量的碱后,为什么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最后基本能够回答明白:原来是面团发酵时产生的酸性物质要和碱面起反应,并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的缘故。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如矿物燃料燃烧,不但污染环境,还会形成温室效应及酸雨等危害;冰箱制冷剂使用氟利昂,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层;食盐中加碘可以预防大脖

5、子病,等等。教学中我们结合日常生活、生产讲实例,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为他们学好化学打下了基础。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课件,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能轻易地把大量冗长、枯燥的文字图像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动态化,能很好地解决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知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大大提高教学的容量和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很多知识、信息完

6、全可以靠学生上网收集,通过信息处理和加工获得。教师可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交流。学生通过上网极大地丰富了知识。教师还可通过把课题内容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子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并自主完成预期目标,教师进行辅导和点评;教师也可通过制作形式多样的课件让学生上机操作,如拼图、填图、连线、画图、实验设计、游戏、网上讨论、交流等,让学生通过操作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合作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发展其思维,培养其能力,达到激发其创造性的目的。如此,便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