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校田径课程与运动基本知识的普及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50KB
约6页
文档ID:193729346
高校田径课程与运动基本知识的普及_第1页
1/6

高校田径课程与运动基本知识的普及 【摘 要】目前田径运动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处于边缘化,大学生对田径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又累又难又枯燥”,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田径运动的价值、田径相关项目进行分析,结论:田径运动的价值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田径运动蕴含的体育运动基本知识、概念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正确运动参与心态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田径价值;高校体育;体育知识;体育意识 1、田径运动价值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 对于田径运动的价值,要从每个人实际的生活去体会,才能切身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田径运动的价值主要包涵健身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竞技价值等例如田径的健身价值体现在身、心、德三个方面,田径运动能够使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毛细血管数量增多,管径增粗,肌糖元和肌蛋白增加从而提高肌肉耐力如果长期的进行田径运动可以使关节的稳定性、灵活性增加,使关节得力量加强、柔韧性提高,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抗压抗折的能力提高[1];例如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参加田径运动要付出一定的体力,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能够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通过田径课教学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并能培养学生勤奋耐劳、勇往直前和乐观豁达的公正、合作、拼搏、守法等优良品质,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2] 2、高校田径教学要注重运动基本知识的传授 笔者认为,运动基本知识要广义的理解,并非指单纯身体运动,也涉及体育、健身等等,总之为促进每个人更科学的运动参与从运动、健身层面而言,包括运动基本原理、安全事项、基本的恢复理念等等,从项目、技术动作而言,要知道最基本的实效性、经济性概念,知道最基本的运动学等原理,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知道自己更好的运动,改变以往谈运动色变的观念 2.1区别竞技田径运动与学校田径运动 竞技体育田径运动的目的在于更高、更快、更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以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为基本手段,提高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身体,增强大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意识,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两者在训练和教学本身概念不同,在练习内容、手段上不同,更重要的是考核标准不同。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内容、手段要区别于竞技体育的高要求、高强度,对运动成绩的考核要因人而异,考核应体现在对技术动作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考核、对学生考核成绩自身纵向的比较、对学生上课表现的考核等 高校体育课程应巩固学生体育锻炼,科学锻炼的观念,正是符合步入社会后“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科学锻炼需要基本体育知识的积累,所以在考核中细化技术、知识来考核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概念的掌握,促进学生基本体育观念的形成 2.2田径课程中不同项目的区别对待,发挥每个项目蕴含的运动知识 大学阶段田径课程内容主要是:跨栏、跳高、跳远、铅球、短跑、中跑、长跑等,每个项目的本质特征、技术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学生对不同项目的认识程度、审美角度、体验感受也不尽相同 有一点比较突出,学生对耐力性项目,普遍存在厌恶心理,感觉又累又枯燥,主要是集中在中长跑等项目,所以在田径教学中安排耐力性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手段的娱乐性、趣味性,减小学生的恐惧、心理压力,同时要注意跑步技术动作、跑步节奏、呼吸等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技术动作的掌握在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从心理上改变学生对耐力性项目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认识到跑步经济性、合理性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

3、高校田径课程要普及体育基本知识,改变过去体育观念 3.1改变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学生不同的运动能力、不同的体育知识水平和对技术的理解程度,普通高校的田径教师,要综合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深入了解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程度以及基本技能和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注重技能教学的同时,将田径基本知识、基本动作、教学理念融入到都每节课中,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审美价值,从认识上改变大学生对田径运动以往的偏见,科学地认识田径所包含的体育基本规律、原理 高校体育要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田径项目的教学改革,让田径教学在普通高校中恢复其应有的活力, 使田径课更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真正担负起让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的重任,使学生从内心喜爱田径运动并积极自觉地投身到锻炼中去,让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最大程度地完善自我,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3] 3.2挖掘和拓展田径类课程资源 纵向拓展:围绕走、跑、跳、投四大块的运动形式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发更多的适合学生健身目的的锻炼形式和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具体化、实用化、简单化。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田径中来,达到提高体能、发展身心的目的 横向拓展:吸收其他类似的项目到田径教学中来,本文借鉴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大纲改革的思路,将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和户外运动等新兴的运动形式与田径教学相结合,从而弥补田径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田径运动的趣味性[4] 如今社会信息多元,人们生活需求多元化,同样学生对运动的需求也多元化,在安排教学中也要顺应这一社会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程的积极参与 3.3注重田径基本练习动作、体育知识的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连田径运动中最基本高抬腿、小步跑等动作都做不到位,对跑步的摆臂、呼吸节奏等基本概念一概不知,这反映出大学生对田径基本概念、体育基本常识、基本原理缺乏认知,认识上的缺乏必然影响学生对田径运动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理解,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所以,田径教师要充分发挥田径运动是所有项目“运动之母”的作用,在技术动作方面,注重田径中基本动作教学,包括跑的各种辅助性练习手段、基本动作要领、跑步的摆臂和呼吸节奏,柔韧练习的基本手段等等在田径运动所蕴含的基础性运动知识中,不仅传授基本的田径项目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揭示运动的基本原理、规律,运动审美、运动健身、科学运动、终身体育意识等。

【参考文献】 [1]梁林.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与健身价值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1(9). [2]吴剑明,揭泽光,陈经城.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教学边缘化的原因及对策[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 [3]周天华.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2). [4]杜吉生,席凯强,张宏伟.北京市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第 6 页 共 6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