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3655216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 【摘要】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是高等教育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砺炼素质、提升品位的重要环节。组织实施“实践外化”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必须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坚持“知行合一砺炼升华”的辩证立德理念,开辟“校内为基校外拓展”协同互动的实施途径,建构“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双驱互动”三位一体的运行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实践,外化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完成两次转化,即“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所谓“实践外化”,是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把自身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自主地转化为外在行为的教育活动。“实践外化”是

2、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环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行为素养的主要途径。其组织实施的基本思想,是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注重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实践过程,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实践中优化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 理念:“知行合一砺炼升华”辩证立德 高校的教育理念决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科学的理念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教育实践活动和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指向和导引作用。道德教育应当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道德是一种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实践性。” 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实践外化”的实施,也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广辟多

3、种社会实践教育途径,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实践砺炼中得以升华。 (一)知行合一:主观思想的客观价值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和教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历代思想家围绕知与行的相互关系展开过深刻的讨论,有的主张知先行后,有的认为行先知后,有的以知为本,有的以行为重,有的讲知行合一,有的讲知行兼举。纵观其共性,都是认为知行双方不可分离,知行是合一的。美国教育家也认为,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 同样赞成知行的统一性。 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大学生道德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贯彻落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力行近乎仁”

4、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大学生道德教育要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坚持知行合一,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既注重理论学习,注重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又注重实践锻炼,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实践外化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道德素质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表现在行动上。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从传授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开始,知、情、意、信、行诸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过程。因此,高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实践把习得的道德理论内化、升华,再通过实践将

5、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充分展现主观思想的客观价值,不断发展自身的健全品格。 (二)砺炼升华:内在修养的外在彰显 中国儒家的传统教育观认为,内在的修养只有外化为实践活动才有意义,人人都应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作为。备受传统推崇的“言教不如身教”,更是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284,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最生动的课堂,既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更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实践外化既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更是大学生砺炼思想、升华品质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

6、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去。洛克认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实践是“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 。大学生通过实践砺炼,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提高道德觉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 ,大学生通过实践砺炼,加深道德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彰显大学生内在的道德素养。 知行合一重在将知付诸于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指引实践的方向,在实践中彰显个人的内在修养。砺炼升华重在以行促知,通过实践锻炼,

7、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知行合一砺炼升华”的理念,既强调实践外化在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又强调实践外化对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功能作用,是相辅相成、辩证立德的有机统一。 二、 途径:“校内为基校外拓展”协同互动 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139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实践外化”途径的探讨和运用,就是为了解决“船或桥”的问题。国外的道德教育不但要求教育者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的道德准则,而且还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当中认同其所接受的教育。 “实践外化”要受一

8、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拓展与更新,具有动态发展的性能。大学生“实践外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形式的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军训、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和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与科技竞赛、勤工俭学等七大类 180,有的将其分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大类 61-63。上述外化途径的分类都是以实践内容为依据的设计方式。本文则以实践的环境条件,即大学生实践的制约因素来划分,认为大学生的实践外化的主要途径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实践主要包括教学实验与课余活动,校外实践主要指社会调查与基地实践。由于

9、学生以学为主,当代大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实践外化必须以校内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校外实践活动为拓展,校内与校外各种实践活动协同发展。 (一)校内实践活动是道德素质外化的基本途径 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内的实践活动是理论教育的必要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是提高大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内实践活动作为相对独立的环节,还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校内实践活动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同时也最易被道德教育者所掌控和引导。因此,校内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外化最基本、最具成效的途径。 教学实验是

10、大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实现的,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在实验教师的精心组织下,按照实验项目进行训练,逐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技能。由于实验教师在教学和辅导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最容易通过实验的各个环节发现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更及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指出:“教师是学校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人物”、“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人物” ;法国教育家涂尔干也曾经说过:“教师是他的时代和国家的伟大的道德观念的阐释者” 。实验教师是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更

11、具有权威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应该成为道德楷模与道德导师 ,在实验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道德素质教育元素,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课余活动是大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是大学生自我展现、自我成长、道德素质实践外化的一个重要舞台。它“是在学校的指导和规范下,由学生自主设计、发起、策划、组织和开展的,以校园为舞台,以课外时间为活动时间,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的趣缘关系为纽带,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的总和。”11139美国许多学校都开发了一系列课余活动,如构建了学生俱乐部,培

12、养如节俭、勤劳、诚实、忠诚的美德。 45伯明翰学校委员会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们参与课余活动,目的是使道德标准渗透于道德教育的每一方面。1539我国的文明修身、校园文体、学生社团、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活动,是课余活动最常见的形式,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通过实践环节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而且有利于深化道德观念,加强道德修养。 教学实验与课余活动作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外化的两条基本途径,还可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塑造自信开朗的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轻松、愉悦

13、、和谐的活动气氛中得以提升。 (二)校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拓展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实际、认识国情、体验知识、接受熏陶、增长才干、做出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可以直接接触社会,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与融合,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享誉世界的剑桥大学就积极鼓励大学生主动投身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为剑桥大学保持其世界一流大学地位提供了重要保障

14、。 我国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因而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缺乏了解。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身上“表现更多的是对社会与环境的适应” ,大学生们应在“街道、操场和集市及公共场所中,向每一个人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道德规范” 。总之,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了大学生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拓展。 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的形式灵活多样,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丰富。一是参观考察。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村、学校、商店或革命纪念地进行参观访问,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端正道德价值取向。二是基层或企业实习。根据所学专业,到乡村、街道、政府、企业或者学校,担任家教、

15、导游、翻译、实习教师等,甚至顶岗作业,增强道德体验。三是社会调查。专门拟定社会调查提纲,带着理论问题参加调查,并结合调查的实际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党的路线方针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提升道德情感。四是志愿者服务。大学生通过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活动、大型活动及活动场所志愿服务,深入基层宣传和践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在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社会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高校应注意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把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共同协作,提高实效,“学校和社会必须合作才能使学校教育得到根本改进”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通过参与生活而变成有美德的人,人不仅在社会里受生活训练所支配,而且人的人格在社会里被塑造。 校外社会实践是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拓展,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方式,直接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在道德砺炼方面更具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因而能够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在素养,使大学生道德素质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三)基地实践活动是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保障 实践外化要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开展,基地实践活动就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