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朱自清新诗理论研究硕士论文

石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1KB
约19页
文档ID:193474334
朱自清新诗理论研究硕士论文_第1页
1/19

HUN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朱自清的新诗理论研究 学生姓名: 张 高 山 所在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导师姓名: 刘 涵 之 学科专业: 文 艺 学 研究方向: 中国现代诗学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姓 名张高山学 号S08281001已修学分32所属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文 艺 学指导教师刘 涵 之开题时间2010、4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学论文题目朱自清的新诗理论研究1、 文献综述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朱自清先生便投身于文学革新的大潮中,从创作新诗开始,他渐渐走上了新诗、散文、评论及学术研究的道路,成长为一位令人们仰慕的散文家、学者、批评家在其短暂的50年生涯中,朱先生共创作了20多部著作,主要有《踪迹》、《背影》、《诗言志辨》、《新诗杂话》、《论雅俗共赏》、《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等,近200万字。

有关他的选集、文集、全集出版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就起步了;在80年代初,朱金顺出版了《朱自清研究资料》,从此对朱自清的做人、做学问及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便展开了综合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朱自清诗论和批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古典文论研究主要从《诗言志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和散见于《朱自清序跋书评集》、《朱自清古典文献论文集》及其他报刊杂志中有关古代文论的文章着手,分析阐述了朱自清对“诗言志”、“诗缘情”、诗文评的研究及所持观点,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一是朱自清辨析古代文论传统有着历史的眼光(李先国、耿彩霞);二是他有着重考辨、史料的学术态度(张在杰);三是对文学批评中重要概念的梳理是横向研究(邓乔彬 王晓东);四是他寻求通变的文学观及批评观(阮忠)2.解诗学思想的阐发,分析语义与考辨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孙玉石提出了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观点,并认为朱自清是现代解诗学的最早倡导者;在2005年,他第四次撰文论述朱自清的解诗学理论资源,认为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和燕卜逊的文本细读法、文义分析法对朱自清的解诗理论有直接影响,他指出《诗多义举例》、《古诗十九首释》、《<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等都是朱自清解诗思想在解析古典文本上的实践。

同时,孙玉石也看到了朱自清在主张多义阐释下的“取舍必严”,即“承认差异性与坚守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详细的论述都可见于《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另一位学者许霆也曾对朱自清的解诗理论和实践做过多次探讨,他也是主要从朱自清的文本分析、背景分析、语义分析等方面入手,来阐述了朱自清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对朱自清诗论思想受西方文化影响关注的还有李先国和卢玮,李先生认为朱自清将西方的着重分析语义理念与中国传统的重考辨方法相结合,辨析了朱自清对古诗和新诗的阐释,此外他还关注了朱自清的“雅俗共赏”的文学理念;卢玮则着重比较了《复义七型》和《诗多义举例》,认为朱自清对新批评的复义分析理念有接受和融合的过程3.朱自清诗论的审美取向及文体意识、美文式批评许明煌和朱雯都认为在朱自清平实的批评语言下,蕴藏着朱自清腴厚朴实的美学情趣,这些既与朱先生的思想成长历程和人格特性相关,同时朱雯还指出朱自清批评的文体意识、人本立场和多维度的批评视野4.朱自清新诗理论和批评中的现代意识李俊认为朱自清的诗论体现着“对诗人主体性质的重新认定、对诗歌内容的再次追寻”,以及对“诗歌形式的重新建构”,他主要从朱自清的反思意识、开放意识,论述了朱自清对新诗创作主体、新诗内容、新诗形式、新诗语言等方面的探索。

另外萧映、漆福刚等人也认为朱自清在新诗现代化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二人主要从《新诗杂话》入手简单论述了朱自清的新诗思想,但是论述不够具体深入5.朱自清的新诗理论有着现实致用性程振明认为朱自清的新诗主张在现代新诗的创作起着领导、指引的作用,他从新诗的欧化、内容与形式、散文化及诗美追求等方面论述了朱自清新诗观点的辩证性,他的阐述虽简单,但观点鲜明、合理6.对朱自清诗论思想的整体关注主要见于这些年出版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和几篇硕士学位论文里,如许道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和常文昌的《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许道明主要是介绍性地提到了朱自清的序跋书评、散文批评及新诗批评等,认为:“坚持传统‘诗文评’的价值,并且还逼视异域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催生作用,是朱自清文学批评实践的基点”,然而他的介绍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做具体分析,多少有点遗憾常文昌对朱自清的新诗理论作了更为细致的阐述,论述涉及到“多义性”、“散文化”、“取譬”、“欧化传统现代化”、“正变”等五个方面,不过也只能说是朱自清新诗理论的大致轮廓,没有从朱自清的著作及评论文章中作具体分析陈蕾、赵静、李萍、尚玉瑞、朱雯等人的硕士论文都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了朱自清的诗学思想,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朱自清的批评理念有着高度的贯通性和强烈的历史意识、现代意识;朱自清文本细读观融通中外的新意;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基于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朱自清注重新诗语言的开创和批评标准的建立等等。

综上所述,目前对朱自清新诗理论及批评的研究还存有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泛化不少论者将朱自清的古文论观点与现代诗论、批评放在一起论述,既不明白晓畅,又显得杂乱,缺乏系统性、鲜明性2.阐述不够具体有人论及到朱自清的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及对新诗语言的重视,但只是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未能探析到理论深度,还有许多方面没能挖掘3.概念定义不清及混淆如将批评理念和批评方法相混淆,对朱自清的新诗发展论、创作论的相关主张分辨不清4.对朱自清在新诗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重视不够部分学者只是顺带性地提到了朱自清的理论在现代批评史上的开拓贡献,并没有详细地指出他在哪里有所突破和创新5.朱自清的新诗创作及理论对当前诗歌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借鉴意义,还没有多少人涉足论及,这方面应该多多探究1.你将研究状况做好分类标准你列出的6个方面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另外对《诗言志》的分析,你连《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上邬国平的文章你都没有读到,这真不应该2.你要对朱自清研究关于新诗方面成就与不足做出梳理,这才是文献综述的重点建议重新写!(具体写法,你可以参考我的《乡土文学精神论》的文献综述部分2、 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对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及批评的关注方兴未艾,人们尤为关注新文化运动至建国前的现代新诗思潮、流派、新诗语言、新诗的本体、新诗的出路等重要问题,以期从中发掘出系统的新诗理论,进而构建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批评史。

再者目前诗歌的创作及接受并不像建国前那样,而是处在一个低谷,从创作主体到欣赏者都面临着审美体验、审美感悟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探讨新诗理论有一定的必要常文昌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中简单梳理了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郭沫若等近20位大家的诗歌理论及批评陈希在《中国现代诗学范畴》中考察了“意象”、“象征”、“纯诗”、“智性”、“契合”、“晦涩”等范畴,其中涉及到的新文学人物有胡适、周作人、朱光潜等20多人,他的厘清更有助于我们对现代诗学的探究马睿在《未完成的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研究(1904—1949)》一书中,论述了新文学诸流派及几位大家的文学自治思想,论述了文学自治的本土特征和外来因素、兴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邓程在博士论文《论新诗的出路》中,分析了新诗在虚与实、复古与创新、形式与语言等方面的选择,试图找出新诗更为合理的出路陈爱中在《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一书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新诗语言的选择、变异及表述形态,可谓是较全面地论述了新诗的语言问题,给人们以全新的观感对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及批评史的关注,少不了探讨新诗的内容、形式、语言及新诗的发展等问题,又鉴于目前学界对朱自清的研究开展了不少工作,而且朱自清对新诗理论和批评的贡献也很大,但是对朱自清的新诗理论所做的专门、系统的、具体的研究还显然不够,所以我选择了此题,以期缩小研究范围、挖掘深度,进一步探究朱自清的完整的、全面的新诗理论。

要列出跟朱自清有关的材料来,太泛而谈)选题意义至少(什么叫至少?为文也要谦虚一些)有以下几点:1.弥补目前学界对朱自清新诗理论研究的不足、不透彻、不具体、不清晰;2.挖掘出朱自清关于新诗创作方法、新诗内容与形式、新诗语言、新诗的发展、新诗的审美等方面的深度资源,以资我们推动当前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和诗歌理论的建设、完善3.基于对朱自清新诗理论的研究,试图确立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批评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供我们编写完整、系统的现代批评史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文学各方面的革新,尤其是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新诗开始发展并慢慢走上不断成熟的道路,应该都是从语言革新起步(注意句子搭配)论文即以研究新诗语言的创新为起点,探析朱自清有关新诗的创作方法、新诗的阐释与审美、新诗的内容与形式、新诗的发展等方面的观点与理论,从而对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做一个整体的概览,并做系统研究,进而为现代诗歌理论研究增添一页篇章论文暂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三级标题待定):第1章 :追求语言创新——朱自清新诗理论的基点 朱自清曾指出:“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这句话看似简单明白,其实蕴含着深意,首先指出了诗并不是神秘,它是人们熟知的“语言”;其次,指出了诗与普通我们“熟知的语言”的区别,它更加精粹;再次,此言还表明谈诗就得谈语言。

美国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也曾谈到:“当人们称诗为艺术时,很明显是要把诗的语言同普通的会话语言区别开来与朱自清的观点真是相似,可见诗的语言的重要性陈爱中也把语言称为“现代新诗阐释的逻辑起点”,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谈及现代新诗的何种问题,总是难以回避语言的思考……”,建议删除)(你可以讨论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宗白华在这个时期对诗歌语言的看法,而不是一开头就罗列跟五四语境无关的材料)所以本章从研究新诗语言开始,着重探析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对语言的看法第一节:研究新诗语言的文学背景及意义20世纪初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在西方浪潮翻涌,语言不再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人们首先关注的对象,语言获得了文学上的本体地位在现代中国逐步开始关注文学语言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了,自那至今,人们仍然或多或少对文学的语言问题感兴趣当人们把现代新诗的种种问题剥离得体无完肤之后,寻找一种新的出路势在必行——即新诗的语言学研究本节内容就着重探讨这个问题应该主要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语境展开论述)第二节:文言文、白话与口语朱自清曾多次在演讲中或文章提及文言、白话、口语三者的相互关系,如《白话与文言》、《国语和普通话》、《语言杂谈》、《诗与话》等,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用途,有助于我们丰富新诗的语言,更有助于我们研究现代新诗。

另外,我们还可以想到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陌生化”概念,文学也只不过是披着“陌生”外衣的语言而已,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切自然清晰可见主要应该归纳出朱自清的白话文观念与思想来)第三节:新诗的语言学考察朱自清很早就开始关注新诗的语言问题了,在《新语言》、《诗的语言》、《文学与语言》等多处,我们都可以见出朱自清的新诗语言主张本节从研究新诗的语言问题入手,论述朱自清新诗理论中,对新诗语言是如何看待的,探讨他是把新诗语言当做审美对象,还是寻找审美对象的工具 (这一节跟上一节会重复,建议合并到一处)第四节:给当代的启示分析朱自清的新诗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