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可持续发展观谈和谐社会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57KB
约8页
文档ID:193071572
从可持续发展观谈和谐社会_第1页
1/8

从可持续发展观谈和谐社会 【摘 要】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们发展要建立在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和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党和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概念其中就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所以,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的修正,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一、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 “和谐”在中文中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而又深刻内涵的概念它有平衡、协调、融洽、和睦、互补、互动、双赢、共荣等含义,它不是静态的、死板的、无原则的统一,而是动态的、有原则、有重点、有差别的统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当人类意识到因片面追求发展而导致自然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时,便开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着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价值和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和尊重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共识。

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其实,马克思早已指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关键在于“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这里的“和解”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和谐”所谓“和谐”即配合的适当和均匀,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既能满足人类丰富的物质需求,又不导致对自然界形成大规模的破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被理解为人适应自然,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是两者的统一,更主要的是自然适应于人而不是相反。

否则人类就会返回到原始人的生存方式,那是不现实的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适应于人”内在地包含着人适应自然的要求,因为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价值,才能使自然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而要使自然适应人的生存发展,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只有改造与保护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当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具有保护自然、促进生态平衡的功能,并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关系时,我们就认为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内环境和谐,国际环境的和谐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总书记所指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的基础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形响、改变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从而阻碍杜会的进步。

同时,“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当人类的行为能够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就会促进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发展,也就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之,自然条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利益的获得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 目前,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实现两大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逐渐失去美丽的家园,中华民族将失去生存的空间,其他一切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将无从谈起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因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 (二)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途径 (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1、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 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

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2、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 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法治保障 法治社会,就是依法而治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法治社会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严明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唤人们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着手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而法治社会也把这些作为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谐社会的实现必然要靠法律予以支持和保障,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在价值目标上的不谋而合说明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人不只在处理好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够了,要使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关注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使这两对关系都和谐了法律的秩序价值才能实现 近年以来,自然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也对全世界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各国均对自己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改革,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各国的认可。

党和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概念其中就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所以,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的修正,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载《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望周刊,2005年2月 [3]章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 文汇报,2005年7月3日 [4]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5]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版第 8 页 共 8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