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对初中生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87KB
约5页
文档ID:193057510
《论语》对初中生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_第1页
1/5

《论语》对初中生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的一部以记录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对当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在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利己主义的抬头;初中生心理特点,初中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受到的伤害更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应重视和借鉴《论语》思想,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论语》中的“仁学”思想教会学生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论语・颜渊》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孔子明确地将“仁”规定为“爱人”所谓“爱人”,则是要用一种仁爱之心去爱护他人,这是一种博爱,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发上涌的天然之爱 “仁”不仅仅代表着孔子对一个人内心修养所应达到的程度的理解,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所谓“仁者”,是指个人修养要本着自己内心真与善行事,儒家思想中的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出来的道德内涵,归纳起来有十大重要原则: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

将《论语》中的这一财富加以利用,将孔子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中的有利成分融入初中生身上,从而更为完美地处理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论语》中的“礼”教会使学生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认识孔子思想,首先要重视“礼”,因为孔子的思想从“礼”入手,又归结到“礼”上离开了“礼”来说孔子的思想,虽然不乏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但游离了孔子的思想本意 《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知而和,不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是自身修行,克制自己无谓欲望的一种形式仁与礼都是以创造和谐为目标对于我们要创造的和谐社会还是有意义的孔子对于礼的论述,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在对中学生讲解时应运用其合理的部分 《论语》中的“孝”教会学生如何赡养父母、尊老敬老 在《论语・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对父母一辈子的尊重。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当代中学时形成赡养父母、尊老敬老的好习惯 《论语》中的“诚信”教会学生如何诚实对待事和人 首先,孔子认为诚信是有仁德的人应具的美德,是朋友交往的必要条件在《论语,阳货》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德的人,孔子给出的答案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子夏在《论语,学而》篇中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的就是交朋友要言而有信,才会被人信任 同时,在孔子看来,诚信还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的记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强调的就是说人要是没有诚信,就不会有人相信他,就像车子没有轴一样,如何行驶呢?其言外之意就是人要言而有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

在求学上,孔子主张实事求是、谦虚好学、执着追求真理的诚信思想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告诉子路求知的道理,这样说道:“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在《论语,述而》中提倡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还提出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在追求真理上,孔子也强调要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对真理的追求可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在侧面上体现了孔子的诚信思想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于加快当代初中生的思想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忠恕之道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层次递进的要求: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是要求人们能够将心比心,对于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己也不应当以这种思想和行为去损害别人;后者是要求人们能够视人犹己,由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积极地利人、助人在儒家看来,人们行仁爱,讲道德,不止是为了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要能“兼济天下”,要在成人中去成己因此相比而言,在这两者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是基本的、起码的要求,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对践行仁的道德,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更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匡亚明.孔子评传.1990. 2.郑万耕.中国哲学教程.2002. 3.丁祯彦,藏宏.中国政治思想史.1988. 4.杨伯峻.论语译注.2006.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第 5 页 共 5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