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政治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

卢卡****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16KB
约2页
文档ID:192871660
高中政治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_第1页
1/2

高中政治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摘要: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志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政治学困生,是指政治成绩不理想,或者对政治缺乏兴趣的学生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学校、教师、家庭、学生自身等因素,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的教育方式以政治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和转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学科本身、学生、教师教学方式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政治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其学有所得关键词:高中政治;学困生;原因;应对措施一、分析“学困生〞的原因1.校方关注度现在学校关注强调的重点学科是语数外,对政治学科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每天用很少的时间来学习政治,从而产生了应付心理,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逃课等现象,自然而然演变成政治“学困生〞2.家庭因素高中生家长一般都在40~45岁之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无法对子女的学习进行,管教缺乏,缺乏监督有的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尖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棍棒加身,以为这样孩子就会用心学习,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有些家长那么对孩子不管不顾,学生自控力差,又无人监督,导致学生性情散漫,从而堕落成“学困生〞。

3.教师授课方式政治是一本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讲述,一味地照本宣科,抓不住学生的心理,只求速度不讲效率4.“偏科〞现象学生进入高中时,学习根底差的总是出现偏科现象,对于学习不感兴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遇到难以理解的政治知识就产生了放弃心理,直至堕落成“学困生〞5.学科兴趣不高由于各种因素,学生对于政治学科兴趣不高,甚至认为政治学科是“无关紧要〞的选修课,在这种认识下,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学习意志薄弱、情绪低下6.自身因素学生的起跑线不同,有些学生因智力欠缺、心理问题等导致最终成为特困生智力欠缺型学生他们记忆困难,理解缓慢,对于知识不能变通,可愿学、乐学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数是因为家庭突变或从小宠溺导致,他们怕苦、怕累、贪玩、不愿意动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主要原因二、如何提高政治“学困生〞的学习动力1.解决心理障碍学困生的常见心理有:自卑型、厌学型、对立型、被动型、根底型等,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情感与尊严,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谈心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变厌学为乐学。

2.授课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窍门,如循环记忆法、结合实际讲述、演练技能等,利用有趣的东西来吸引学生政治课上包含了许多实时资讯,教师可给学生讲一些奇闻轶事,消除枯燥这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在高一时就要树立,并不断地训练,直至学生完全掌握,形成习惯并运用,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提高上去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既要照顾好优等生,又要兼顾学困生对学困生进行课外,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乏,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存在的困难4.鼓励式教学防止用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只从分数上下对学生进行分等,对于学困生,应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在老师的肯定中获得自信在教学中老师往往把表扬和肯定留给了学优生,对学困生的赏识及表扬显得很吝啬,久而久之,学困生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对政治课的学习也就毫无信心了5.家庭教育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通过对学困生的随机调研发现,家长大多都是在外地工作的、离异的、做小生意的,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一旦发现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过失,不反思自身原因,一味地打骂责备,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形成逆反心理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防止学困生的产生。

总之,对于政治课学困生问题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减少政治课堂教学的功利性,将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对策,所谓“教无定法〞,应充分了解学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将使学困生跨入先进行列之中参考文献:【1】赵琎.高中政治“学困生〞脱困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75-76.【2】蒋灵慧.高中政治教师的个性特质及鼓励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2021〔4〕:70-72.【3】陈慧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高中政治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4〕:10-12.【4】夏巖.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21〔24〕:90-91.【5】李洁.浅谈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1〔1〕:135.编辑温雪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