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那载有印记的“匾”

上传人:weil****i173 文档编号:192844394 上传时间:2021-08-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随笔:那载有印记的“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散文随笔:那载有印记的“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散文随笔:那载有印记的“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随笔:那载有印记的“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随笔:那载有印记的“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来源:来自本人网络整理!祝您工作顺利!散文随笔:那载有印记的“匾” 刁铺是古镇,旧时的寺庙、祠堂或民宅老屋中,有不少匾额。这些室内的匾,多为表彰、纪念、祝寿类,它集字、印、雕、色之大成,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品。有数块匾,是我所见或所闻,留下了深入的印象。这些旧匾,对理解家乡的或宗族的人文历史,颇有价值。 一、觉路宏开寄予前辈期望 刁铺龙王庙大殿中原来有一块匾,匾文是四个大字:觉路宏开。字体端正,浑厚刚健,望之巍然大观,令人起敬。建国后,龙王庙变成了环溪小学,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小学学习生活。那时的龙王殿已成了学校的少年堂,在此上大音乐课(两个班级四个班合上,李觉眠教音乐课)、集会、文艺演出我们抬

2、头看到匾,认识这四个繁体字(觉就是教音乐的李教师名字里的字),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不喜音乐课,经常仰头望着匾发愣:觉路,为什么要在路上睡觉呢?童年的我爱胡思乱想,一次,手里正在玩一张醒狮牌商标画儿,突然想:旧中国像睡狮躺在路上,受洋人欺侮。后来,睡狮觉悟了,推翻了三座大山。如今,雄狮站起来,要绽开新中国的宏图了,我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因为破坏了课堂纪律,我被音乐教师罚站了一节课。 1962年师范毕业后,我到刁铺薛李小学任教。学校也是一座庙,叫圆觉庵,也有一个觉。渐渐明白了,觉是佛教用语,佛的意译即觉,觉悟。佛教中的觉,有本觉、始觉、相像觉、随分觉、毕竟觉。圆觉,指觉行圆满,到达佛的最高境界。

3、觉路,觉悟之路,大德大慧之路。有一些庙宇门上的楹联即觉路宏开登上界,迷津普渡入仙乡。 2021年,环溪小学八十周年校庆前夕,我在镇上采风时,一位老镇民告知我,环溪小学创立初期,龙王庙(龙慧庵)的住持印谷法师曾捐赠一笔巨款(大约是2000大洋),学校用这笔款,在梓潼殿旧屋北侧,建了一排八间(4个教室)人字梁瓦屋。这是古镇训练历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有了美丽的新校舍,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称县立环溪小学。泰兴县训练局为了表彰印谷禅师热心训练、捐资助学的义举,特颁赠觉路宏开之匾。因字体和边框花纹均镀金,镇民皆称金匾。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县训练局赠匾原来另有含义。觉路,觉悟之路,文明之路,这也是训练指导和家

4、乡父老期望少年儿童走上求学之路,成才之路,走上大展宏图的人生之路。 1988年,我在万菊生先生(原环溪小学教育主任、后任刁铺镇成人训练辅导员)的关心下,依据老校友的回忆曾整理出环溪小学一首老校歌。老校歌是1942年,由李煦春写词,吉云翰(女,1915-2021,原环溪小学女老师)作曲。不少老校友至今还能唱上几句。校歌的前四句是溪水萦绕,大道旁校。环境启予,宏我怀抱。联络觉路宏开,我想,当年李老先生写歌词时,或许是看过这块匾的吧。大道不正是觉路吗?宏我怀抱,不正是宏开吗?训练界的老前辈,期望的都是今日儿童兮他年英豪,建国为民兮一肩挑(老校歌词)。 惋惜的是,觉路宏开匾已消逝了。大约是1964年,

5、徐邦德校长将龙王庙大殿改建为大办公室,这块匾也改成了新匾,请镇上的大笔先生纪筱云(医生)写了四个大字百年树人。文革时期,新匾也消逝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觉路宏开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丹桂飘香时,我站在环溪小学的主干道东方大道上,悄悄祝愿:溪园大道,觉路宏开。教师们,努力吧,当好今日学子的带路人!学子们,努力吧,路在脚下,前程辉煌! 二、进士故地遥思北宋文昌 刁铺东南角有个潘家庄(2021年拆迁后已消逝),庄上潘氏祠堂曾有一块大匾:二世八进士,这是潘氏家族,也是刁铺古镇份量最重的匾,它告知世人:北宋时期,这里就是诗礼传家,显赫一方。 惊奇的是,多少年来,小村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进士摇篮更是鲜为人知

6、。2021年,高港文史编委让我写一篇北宋名贤潘及甫的文章,我很犯难,因为资料太少了,县志上只有短小的简介,且生卒年不详。我反复翻阅县志后,最感爱好的是三点:潘及甫是泰兴开科第一人,北宋八位进士全出在潘家;潘及甫乃胡瑗得意子弟,又是其妹婿;潘及甫是高港人,其死后葬口岸伏龙桥。我在现口岸街道范围内,查不到相关线索,突然想起了刁铺潘庄。旧时,潘庄属口岸区,古时属柴墟。到潘庄,我认识了80多岁的退休老人潘茂旺,是他讲解并描述了二世八进士之匾。潘老开蒙上私塾,是在潘氏祠堂的大厅里。开学第一天,十多个小孩先拜孔子,再拜先生。先生是大泗人,叫王振芝。王老先生指着匾说:潘家的祖先,荣耀啊!八位金榜题名,名扬天

7、下。你们也要好好读书,将来蟾宫折桂,光宗耀祖,兰桂齐芳!潘老从小就记住了这块大匾,红底金字,字字闪光。这块匾不知道在祠堂里悬挂了多少年。1957年10月,泰兴县撤区建乡,许庄要建乡政府一个打算,将潘氏宗祠拆了,砖瓦、木料全部运往许庄,二世八进士之匾也随着宗祠一起消逝了。 我在退休老师潘宏鑫的关心下,查找到民国时期的荣阳堂潘氏族谱。在族谱中,我寻找到八进士的印记。 潘及甫,潘迴之三子,字宪臣,宋庆历二年壬午举杨寘榜进士为楚王宫太学教授赐五品服改太常博士迁左朝散郎。 生于宋大中七年甲寅(1014)十月初二,殁于元祐八年癸酉(1093)十月廿七。 配胡氏(即胡瑗之妹)合葬遵化乡(今刁铺)伏龙原之先垅

8、。 潘希甫,潘迴之次子(与潘及甫同榜进士),任处州军推官。 潘晬,潘及甫次子,熙宁三年庚戌举叶祖洽榜进士,左朝议郎。 潘颖,潘及甫五子,治平四年丁未举许安世榜进士,任建宁令。 潘熙,潘吉甫(潘及甫长兄)之子,元丰五年,壬戌举黄裳榜进士。 潘顗(熙宁九年进士)、潘永页 、潘颉(兄弟同榜,元丰二年进士),均为潘及甫堂兄弟之子。 我特殊兴奋的是老谱中收录了潘及甫和他父母的墓志铭,这些资料,为我写北宋名贤潘及甫供应了素材和根据。 在潘茂旺的关心下,我又解开了伏龙桥之谜。在刁铺与江都交界处有一条河叫龙儿河,此河向北经二桥、庙湾往东与济川港相通,往西经扬桥、嘶马,通往长江。在西万庄与袁滩之间,有一座桥叫伏

9、龙桥(此桥仍在,但已北移)。桥附近旧时有十多户人家,叫花子街。这里原属泰兴县刁铺,现属江都浦头镇。伏龙桥的东侧称为龙地,其中有潘氏祖先的大片墓地。潘茂旺先生小时候,每年清明都要随父母来扫墓,他记得有一座纪念潘及甫的牌坊,楹联是兴华须有凌云志,报国应怀赤子心。当时,牌坊已损坏,剩下两根石柱和一道横梁。1958年,平田整地时,墓地、牌坊俱已平掉。因缺乏文物爱护意识,当地村民提及旧时的情景,嗟叹不已。 我和几位老人,站在潘氏宗祠遗址,交谈了好久。我在等记者前来摄影时,闭目凝神,仿佛穿越时空,见到了先哲们的身影,负笈赴湖、寒窗攻书、言辞倜傥、立学教人、孜孜不倦我想起了范仲淹在泰州留下的诗句:芝兰一相接

10、,岂徒十步香。德星相聚会,千载有余光北宋的乡贤,群星绚丽,文坛闪光,至今令人心驰神往。 三、佛国长春历经岁月沧桑 前文中,我提到过薛李村的圆觉庙,庙中也有一块宝贵的匾:佛国长春,同样是红底金字。这是泰州南山寺常住纲领执事、圆觉庵其次任住持本昌(也有资料称本苍)和尚六旬寿辰时,泰州一位武官张克谟赠送的贺匾。 南山寺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名寺,清代光绪年间,南山寺住持明魁和尚和僧徒法正担当了复兴寺院的重任。圆觉庙中兴第一祖明慧和尚,为了实现明魁和尚大愿,乐任辅弼,舍圆觉庵为南山寺下院。后来,本昌和尚担当圆觉庵住持后,继承明慧衣钵,连续为南山寺的复兴作出了奉献。 本昌祖籍刁铺屠桥村,生于咸丰二年(18

11、52)。他是一位大德高僧,为了弘扬佛法,不遗余力培育僧才,仅在刁铺地区就有僧徒17名。1911年,本昌和尚六十寿辰时,僧俗各界均为其祝寿。因为本昌已任南山寺要职,德高望重,当时贺匾应较多,主要贺匾存于南山寺,早已消逝了。所幸的是分存于下院圆觉庵的佛国长春匾和紫竹庵的俯宏六度匾却幸存下来。紫竹庵位于观五村的东首,因主殿未损,匾尚挂在原处,落款是泰兴县典史龙家驰。 佛国长春匾却历尽艰险,能留存下来实为不易。 1945年,刁铺镇上的国民党驻军以修筑军事设施的名义,拆去圆觉庵,先拆去前排六间房屋,运走了砖瓦木料。后来因故停工,后排殿房保存下来,挂在正殿的佛国长春匾躲过了一劫。 1958年,刁铺公社打算

12、在薛李村的圆觉庵中创办农业中学。大跃进年月,这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的,雷厉风行,日夜奋战,进展改建。庙中的僧人全部支配在一队二队(圆觉庵所在地的消费队)村民家中。住持心涛和尚在僧徒的关心下,趁忙乱之际将已卸下放在院墙边的佛国长春匾运输到村民李文龙家中。当时心涛和另三位僧人都安置在李文龙家的一间破屋中,心涛和尚将匾作为铺板,上面糊上旧报纸,再铺上稻草、褥单,谁也不知道其中微妙。 笔者想到那一年吃大食堂,镇上好多古匾被砸后塞进了大灶的烈火之中佛国长春匾又躲过了一劫。1961年,农业中学撤并后,圆觉庵又变成薛李小学的校舍。薛李大队将庙东边的几间厢屋留下来,其中两间做消费队仓库,两间支配僧人的住房。

13、心涛带着僧徒宗昆、宗仑和小沙弥惟清(俗名李文友),住入原庙东厢房。临走前,心涛和尚把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佛国长春匾藏入李文龙家放草的小屋中,藏得严严实实。心涛法师嘱咐文龙的母亲,要严守隐秘。1964年,薛李小学迁址,圆觉庵殿屋全部拆毁;1966年,文革初期,厢屋中僧人屋中翻个底朝天,神像、经书、香案、箱担全毁,僧人还俗参与农业劳动。村中草屋底下的佛国长春却安稳无恙,再次躲过一劫。 2021年,随着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不少寺庙修复了。这时,我才知道佛国长春匾尚在,屈指一算,整整百岁。 2021年,我领着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泰州南山寺新任住持大初法师,到村民李文龙家去看佛国长春匾。宝匾因在草堆中50

14、余年,多处蛀蚀损坏,好在字体完好,金字闪光,印鉴可辨瞬时,我们肃然,默诵阿弥陀佛。李文龙是残疾人,他是我在薛李小学任教时的同学,他母亲年老力衰,见到我更是非常热情。不久,通过协商,母子俩爽快地容许,将宝匾归还南山寺大初请宁波专业工匠对旧匾作了细心处理,百年古匾和南山古刹,再现辉煌,一起祝愿佛国长春。 四、圣手佛心承载家族荣光 我在薛李村采风时,提到古匾,堂弟章庆广说当年章氏家中也有一块古匾,蓝底金字,他印象中是扬州官府或官员所赠,书圣手佛心四个大字。2021年,我走访薛余茂、薛余来、詹海青等几位耄耋老人,他们都亲眼见过古匾,并给我讲解并描述了传奇般的故事 薛李村事实上是由薛家庄和东李庄组成的(

15、西李庄隶属于大丰社区)。我的祖辈就居住在东李庄,如今东李庄(薛李三组)还有好几户章氏家庭。 我翻阅了章氏族谱(残本)得知,迁善铺(今刁铺)章氏原籍徽州(今安徽省绩溪),一世祖章起仁(1395-1462),字文彬,携家人先迁至和县,后居南京。第十一世祖章海鸾(1703-1755),字鹤侪,号友松,邑庠生,清代雍正年间拔取第五名,入和州学。明、清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安徽和县、乌江和江苏南京、江浦、江宁、京口(镇江)一带生活了300多年。章海鸾在和州办学授课,颇出名气,官府中一些官员将子弟送来入学,都司裘公、粮道李公皆遣子受业。一个偶尔的场合,淮安城守李遇春经裘公李公举荐,认识了章海鸾,马上聘为淮安署内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