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附答案

上传人:梦** 文档编号:192485735 上传时间:2021-08-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附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信阳市重点高中六校联合调研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1年7月6日上午10:30-11:45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2、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据此可知张栻A.与朱熹对万物本原的认识完全一致 B.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有一定影响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注重对世人道德操行的培养2.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簪花仕女图。该作品体现了A.审美意识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B.中原风情与西域文化的交汇C.大唐盛世与兼容并蓄的风尚 D.女性觉醒与浪漫主义的融合3.美国革命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杰斐逊曾宣布每

3、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意在说明A.任何个人都应心存爱国之心 B.近代法国革命影响美国革命C.民族心理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D.法国启蒙运动具有世界意义4.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伯纳德科恩曾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从这一角度进行推理可知,牛顿的经典力学A.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优秀物理学成就 B.强调做实验之前应进行理论研究C.侧重对宏观世界物体运动规律的分析 D.将实验与数学运算进行有机结合5.有学者认为,清末提倡“西学为用”还要以“中学为体”做挡箭牌,民国后尊西更盛,不仅要西化,还要全盘西化。西学更加名正言顺,而中学只能借助西来的民族主义,变身为名

4、不正言不顺的“国学”,挣扎生存。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社会转型时期对文化的理解多元纷呈 B.东西文化之争反映出文明冲突的加剧C.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 D.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得到全面推广6.下表反映了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它从本质上揭示了A.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规律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生产关系相适应C.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第一动力 D.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不同7.1926年9月,农民问题丛刊序言中指出:“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基础”“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地主阶级之特权,军阀与帝国

5、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当时社会性质达成共识 B.农民运动成为中共的工作重心C.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运用 D.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关注8.1957年,一年之内,中国新办的文艺刊物有近二十种之多,包括在全国有影响的诗刊收获剧本文学研究等,文艺报也改为大型周报。此现象A.说明文艺界出现了“大跃进” B.是“双百”方针影响的结果C.文艺界的“左”倾思想盛行 D.反映了大众文艺的日益兴起9.下图为席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

6、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它属于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印象画派10.有学者指出:梭伦改革开创了一个先例,古代雅典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可以被称作为“平民领袖”,因为无论是平民领袖还是贵族派或其他所有政治领袖都必须取得民众的支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A.赋予平民最高权力 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C.剥夺贵族世袭特权 D.拥有完善的民主机制1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

7、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1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13.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

8、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14.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立即在德国引起了燎原大火,农民把它看成起义的信号,市民、骑士甚至部分诸侯也卷入了反教会的浪潮,顿时,路德成了各种反对派团结的中心,“九十五条论纲”也成了各派的共同纲领。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其思想A.适应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需要 B.崇尚人人平等的理念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并能支配教权 D.适应了德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需求15.下图“如此自由”取材于某中学生创

9、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如此自由”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16.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中国古代改革(14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

10、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

11、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18.日本明治维新(14分)“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

12、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8分)(3)据上述材料,

13、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2分)19.晚清政府的改革(12分)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

14、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0.中华传统文化(12分)材料“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就连商人也以儒商为荣耀。什么是儒商?就是有文化教养,努力吸纳全世界优秀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商人。李宏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型学习的探讨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儒学的生命力”,自拟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