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教案——第九讲村镇公共建筑用地与工副业区规划 基层村的公共建筑项目不作规定村镇层次规划规模分级各类公共建筑人均用地面积指标(m2/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大型0.3~0.52.5~10.00.8~6.50.3~ 1.31.6~ 4.6中心镇中型0.4~2.03.1~12.00.9~5.30.3~ 1.61.8~ 5.5小型0.5~2.24.3~14.01.0~4.20.3~ 1.92.0~ 6.4大型0.2~1.93.0~9.00.7~4.10.3~ 1.50.8~ 4.4一般镇中型0.3~2.23.2~10.00.9~3.70.3~ 1.50.9~ 4.6小型0.5~2.53.4~11.01.1~3.30.3~ 1.81.0~ 4.8大型0.1~0.41.5~5.00.3~1.60.1~ 0.30.2~ 0.6中心村0.12~0.52.6~6.00.3~2.00.1~ 0.30.2~ 0.6中型二、公共建筑用地规划要求1)公共建筑应按其性质和使用要求进行选址在不影响各自使用功能和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宜将性质相近的项目进行组合2)村庄和规模较小的镇区宜集中布置公共建筑(学校和卫生院除外),选择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形成公共中心;兼为周围村民及过往人员服务的设施可设在村镇入口附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段。
3)学校用地应避开喧闹区,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 300m,校门不应开向公路设置符合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运动场地,也可与村镇的公共体育场地结合布置4)托儿所、幼儿园宜布置在接近公共绿地和环境良好的地段三个班以下的托幼机构可设在其他建筑的底层,但必须设有独自的出入口和活动场地5)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宜布置在交通方便的安静地段,并避免对环境和水的污染6)文化站应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可结合公共绿地进行布置7)集市贸易地的规划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①集市场址应利于人流货品的集散, 与公共中心联系方便, 不得占用公路、 主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②规模较大的集市宜分类进行布置,影响镇容环境和易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边缘下风位处;③集市场用地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 并解决好大集时临时场地和非集市时间的场地综合利用问题8)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应结合地形、地貌的特点,借助建筑体型和色彩的变化,使景观丰富多彩三、传统自然村镇 “公共中心 ”位置布局1)村镇几何中心最理想位置,多结合村民广场,中心控制作用明显2)村镇几何重心适于地形形态不规则村镇,有利于均衡对外控制半径。
3)村镇特殊地段 “风水 ”重地(如水口),村民使用率最高处(如井台、水边、晒场等),山区少见的平坎等4)村镇交通枢纽对村镇景观空间和人流聚散较有利5)村镇制高点利用高度优势产生威慑力,打破平板的居民点布局多以单座垂直性宗教建筑(如佛塔、阁楼等)体现四、现代村镇公共中心布局1)沿街布置①公建沿村镇主干道两侧布置,并在主要交叉口形成十字商业中心优点:交通方便、人流集中、购买力强、效益好、是经商 “黄金 ”地段缺点:人车混行,摊点占道,不利于交通和安全,当主干道兼过境路时,彼此干扰严重②沿街一侧布置,人流不必跨越道路,实现人车分流,既有利安全又互相利用,是解决 “路边经济 ”与过境路穿越矛盾的一个很好方法③商业步行街从村镇实情和业户经济效益来讲,一般较少采用,位于风景旅游区的乡镇有时形成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特殊原材料等)一条街,效果效好,步行街出入口应和干道相连,且组织好人流和货流的矛盾2)街坊式布置①市场街常布置于乡镇中心的某一区段内,多呈 “阴角 ”,广场空间内向布置,周边建店面中心摆摊、 步行其中, 安全方便, 因综合性较强, 比沿街布置减少了行走距离②带顶市场为了使市场街在风雨天不受影响,常采用全部或局部扣顶的形式。
③综合形式将政府、商场、供销社、集市、公司等综合布置,现成柜台、小店、摊贩多形式的服务结构多见于商业经贸发达的乡镇附图:对景广场及环岛景观节点图 老年活动中心洛阳市庞村镇休闲广场辎博王村镇文化广场知识点二 工副业区规划村镇中的生产建筑包括工业、副业、畜牧、渔业等种类在选择生产建筑用地或决定建筑用地是否迁建、转产等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生产本身对用地的要求,也还要考虑它们与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住宅建筑用地之间的关系一、村镇生产建筑用地选址原则(一)生产建筑用地选址应与交通运输、动力公用设施、废物场及卸境保护工程等同时综合考虑二)用地选择应对原料及辅助材料的数量、产品流向、建设条件、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三)用地宜靠近原料基地,并应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铁路、公路、码头的连援应短捷,且工程量小四)用地应具有满足生产所必需的水和电,用水、用电量特别大的工业企业宜靠近水、电五)根据生产活动对生活环境的污染情况不同来选择安排生产用地1)有危害的工厂:这类工厂要排出大量有害气体、煤烟、灰尘、臭味及污水等,如化肥厂、砖瓦厂等这类工厂宜布置在距居住区稍远的下风地段,或村边的独立地段上,并与工业小区隔离。
同时,应划分保护带,以免污染周围农田2)轻度危害的工厂:这类工厂也散布烟尘、噪声及污水,但危害程度较前者轻,如农副产品加工厂、修理厂等这类工厂可配置在生产区内3)无害工厂:这类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对居住条件基本无影响,如被服厂、食品厂等,它又直接为居民生活服务,故可设在居住区内六)用地应有足够的面积和适宜的地形坡度, 能合理地布置生产建筑和辅助设施,并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七)厂址应具有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八)生产上彼此有协作关系的宜于邻近布置,相互有干扰的要有一定的间隔九)厂址应位于不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带,当不可避免时,必须具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十)专门性仓库用地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还要注意满足安全、防火及卫生防护的要求十一)下列地段和地区不得选为生产建筑用地:(1)地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 9 度的地震区;2)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3)采矿陷落(错动)区界限内;4)危险范围内;5)坝或堤决溃后可能淹没的地区;6)重要的供水水卫生保护区;7)国家规定的风景区及森林和自然保护区;8)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9)对飞机起落、电台通信、电视转播、雷达导航和重要的天文、气象、地震观察以及军事设施等有影响的范围内;10)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黄土、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和Ⅲ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恶劣地区;11)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区。
二、农村工副业种类工副业的项目众多,归纳起来可分:1)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修造厂、化肥厂、农药厂等2)农副产品加工的:米面加工厂、酿造厂、酱菜厂、榨油厂、糖厂、畜产品及果品加工厂等3)为居民生活服务的:被服厂、糕点厂、粉房、豆腐房、黑白铁加工厂等4)建筑材料方面:砖瓦厂、砂石场、玻璃厂、铸管厂等5)动力工业:发电厂等三、村镇工副业小区的建立目的1)减少工副业生产对居住区的干扰2)提高道路(尤其是对外交通干道)和土地的利用率3)便于生产管理和市政工程的统一配套4)通过把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以减少运输距离和半成品预加工设施,有利于能的综合利用5)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利于吸引投资工业区不是布置工业的唯一形式对于一些占地少、 规模不大、 运输量小、 无噪声和 “三废”污染、厂房建筑又无特殊要求的工业企业,可以布置在生活居住用地内,不必集中形成工业区四、村镇工副业小区的构成1)迁至小区的原有乡镇内工副企业:应充分研究原有乡镇内工副业对乡镇居住、交通、环境等的干扰情况以及其性质、职工数、原料来和生产特点,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迁址2)外来投资的工副企业:具有招商引资条件的地区一般具有如下条件:①拥有某些丰富的原料和资(尤其是农产品)。
②拥有特殊的矿产③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④对外交通便捷,靠近城市⑤基本完备的基础设施⑥优惠的政策五、村镇工副业小区布置方式(1)工业企业用地长边夹干道向外发展①对乡(镇)政府来说,用地较易出租②道路利用率低、交叉口增多、干道受干扰路段长③市政设施线路长,利用率低④职工上班距离加大2)工业企业用地短边与干道相接①道路利用率提高②便于组织交叉口③有利市政设施配套④便于集中管理3)工业小区沿村镇边缘的过境路一侧布置①工业区与村镇边缘应有绿带隔离②严格控制跨公路发展4)工业小区与村镇区于铁路同侧布置①避免了穿越铁路发展②当主导风向与原料来和产品流向矛盾时不宜处理③原料和产品进出口最好位于同侧5)工业小区与村镇区于铁路对侧布置①对村镇干扰较小②存在跨铁路发展问题(交叉口、人、车流安全)③原料与产品的进出最好与上下班人流分开6)考虑工厂的性质和它们相互协作的关系来配置如酿酒厂与粮米加工厂相邻配置,可便于利用粮米加工厂的副产品;修理厂与铁木加工厂靠近设置,可综合使用各种设备又如粉房、豆腐房、酒厂需水量较大,若能结合一起,可共同解决水第 9 页 共 9 页。